天安字典

《四叠》

时间: 2025-05-12 08:29:45

诗句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

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8:29:45

原文展示: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白话文翻译:

一位老人在简陋的茅草屋和柴门中居住,恍惚之间我似乎抓住了他的衣裾。他不知道自己正躺在花树的阴影下,只见亭台楼阁好似积聚的草苏。

注释:

  • 草户:指用草搭建的房子,形容简陋。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进一步体现居住环境的朴素。
  • 野老:指隐居在山野中的老人。
  • 恍然:恍惚,模糊不清的样子。
  • 化人:指神仙或隐士,寓意超脱世俗的人。
  • :衣服的下摆,这里暗示与老人的某种联系。
  • 花阴:花木的阴影,给予人一种安静和幽雅的感觉。
  • 亭台:指园林中的建筑,给人以宁静之感。
  • 积苏:形容植物茂盛,可能是指草木繁盛之景。

典故解析:

  1. 隐居:诗中提到的“野老”是一种隐居生活的象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化人:在道教文化中,化人常用来指代那些修道成仙、超凡脱俗的人物,暗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词风和细腻的诗作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四叠》创作于刘克庄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由、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田园气息和哲理思考,刘克庄通过对“草户柴门”的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简朴。诗中老人的形象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理想化,也是对世俗的超脱与淡泊的追求。通过“恍然疑执化人裾”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模糊不清的境界,似乎在暗示人与自然、人与理想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一句“但见亭台似积苏”则令人感受到一种平和的美,亭台楼阁的优雅与自然景色的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户柴门野老居:描绘一个隐居的环境,简朴且自然。
  2. 恍然疑执化人裾:表达诗人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恍惚与不真实感。
  3. 不知身在花阴卧:暗示一种迷失与融入自然的状态。
  4. 但见亭台似积苏: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体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比作“化人”,表现对超脱的向往。
  • 拟人:通过“恍然”赋予环境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以及在世俗中寻求自我超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草户:象征质朴、简单的生活。
  2. 花阴:代表自然的庇护与安宁。
  3. 亭台: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草户柴门”的意思是? A. 豪华的居所
    B. 简陋的居住环境
    C. 城市的公寓
    D. 古代的宫殿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化人”指的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认为隐居生活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超脱世俗的人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刘克庄的隐居思想:陶渊明描绘了理想的田园生活,而刘克庄则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刘克庄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玉溪生无题,同千帆作四首 其一 白苧词三首 其二 德翚梅轩月下小酌 喝火令平韵十四部 其三 送陈明府之任 香云曲 题豁然亭 题元真观屋壁二首 闰七月 彰化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閠字旁的字 毛字旁的字 亲众 旦暮入地 糸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南祖 小屈大伸 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赎解 声势熏灼 七口八嘴 九刑 之乎者也 单耳刀的字 疾雨暴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