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8:2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8:20:58
原文展示:
金昌亭下路,春草没荒丘。 云是要离冢,令人生古愁。 侏儿三尺干,不佩双吴钩。 中包猛士胆,白日照高秋。 忍死屠骨肉,视身若蜉蝣。 荆轲不了恨,庆忌成身谋。 如何五噫客,死与尔同仇。
白话文翻译:
金昌亭下的路旁,春草覆盖着荒凉的土丘。 人们说这是要离的坟墓,让人心生古老的忧愁。 那矮小的身躯只有三尺高,却不佩戴双吴钩。 内心包裹着勇士的胆识,白日照耀着高秋。 忍受死亡去屠杀亲骨肉,看待自己如同短暂的蜉蝣。 荆轲的遗憾未能了结,庆忌的计谋却成了自己的命运。 为何五噫客,死也要与你同仇敌忾。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风豪放洒脱,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要离冢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融合了历史典故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金昌亭下的要离冢为背景,通过对要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英雄的悲壮和生命的无常。诗中“侏儿三尺干,不佩双吴钩”一句,既描绘了要离的身材矮小,又突出了他的勇敢无畏。“忍死屠骨肉,视身若蜉蝣”则进一步强调了要离的牺牲精神和生命的短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对英雄主义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要离冢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融合了历史典故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要离”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汉代 D. 唐代 答案:A
“侏儿三尺干”中的“侏儿”指的是什么? A. 身材高大的人 B. 身材矮小的人 C. 年轻的武士 D. 古代的侠客 答案:B
诗中“视身若蜉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