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端嘉杂诗二十首》

时间: 2025-07-12 12:50:36

诗句

全众回军未可非,反旗鸣鼓亦兵机。

不知三帅扬鞭际,谁为君王殿后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2:50:36

原文展示:

全众回军未可非,
反旗鸣鼓亦兵机。
不知三帅扬鞭际,
谁为君王殿后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这首诗表达了对军队回军的思考,认为回军的决策并没有错,而反旗鸣鼓的举动也与军事机略有关。不过,不知道在三位将帅策马前行之时,谁又会在最后为君王殿后而归呢?

注释:

  • 全众:指全体军队或众人。
  • 回军:指军队返回,通常是指在作战后撤退。
  • 反旗:意指改变原有的旗帜或立场,通常暗示叛变。
  • 鸣鼓:击鼓,通常用于集合或鼓励士兵。
  • 兵机:兵法、军事策略。
  • 三帅:指三位主要的将领。
  • 扬鞭:挥动马鞭,象征出发或加速前行。
  • 君王:指统治者或最高指挥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孟郊,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而被后人称颂。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融入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金朝与宋朝的战争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战争局势的关注,反映了统治者与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民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端嘉杂诗二十首》中的这一首,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全众回军未可非,反旗鸣鼓亦兵机”,首先提出了对军队撤退的理解,暗示在战争中,回军并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反而可能是出于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而“反旗鸣鼓”则引发对士气和军事决策的探讨,显示了战场上复杂的情形。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三帅扬鞭际,谁为君王殿后归”,更是将焦点转向将帅和君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战斗中,究竟谁会承担起保护君王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推诿与承担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了对战争人性和权力游戏的思考。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揭示了在战争面前个人与集体、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全众回军未可非:全体军队的撤退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2. 反旗鸣鼓亦兵机:改变原有的旗帜与号角也是一种军事策略,表明在困境中寻求变通。
  3. 不知三帅扬鞭际:在三位将领准备出发的时刻,表明了对将帅举动的关注。
  4. 谁为君王殿后归:不知最终会有谁负责保护君王,提出了一种对责任的追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回军”与“反旗”,“鸣鼓”与“兵机”形成对仗,增强诗意的节奏感。
  • 反问:最后一句的设问方式,增强了诗的悬念与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对军事决策的反思,揭示了在战乱中权力的脆弱与责任的重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队:象征国家的力量与团结。
  • 反旗:代表变化与不定,暗示战争中的变数。
  • 三帅:象征权力的决策者,体现了领导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反旗鸣鼓”象征什么?
    A. 叛变
    B. 和平
    C. 战斗
    D. 退却

  2. “谁为君王殿后归”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责任的追问
    C. 对胜利的期待
    D.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陆游的作品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军事决策的哲思,而陆游的作品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历史的反思。两者在主题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刘克庄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三首 其三 浣溪沙十一首 其一 浣溪沙 猴年新春夜读史偶成 浣溪沙 仿赵彝斋双钩水仙,为道之寿 浣溪沙 偶憩清和庵即事 浣溪沙 和任之 浣溪沙 题夏景 浣溪沙 其三 浣溪沙 其一 梅菁山遇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楚楚可怜 绝结尾的成语 反掖之寇 无所不晓 糹字旁的字 黹字旁的字 行高 趿拉儿 摄魄钩魂 入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月异日新 代号 宠结尾的成语 龙蟠虎踞 继而 鼠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