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4:2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4:24:09
泉声虢虢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泉水声响如音乐,苍翠的树木在风中摇曳;
云雾缭绕中,有位高僧独占一处房间。
粮食匮乏,几乎没有生火做饭,
佛祖却不肯离开禅床,继续坐禅。
谁能将这个宗旨传承下去?
即使天子下旨,也难以召集道场。
何必在此真分一间居住,
偶尔路过这里,已然感到清凉舒适。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天涯,宋代诗人,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克庄梦中游庐山,表达了他对庐山的向往和对禅宗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诗人试图通过梦境探讨宗教信仰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宗教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开篇描绘泉水声与苍翠树木,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环境;接着描写高僧的独处,表现出禅宗的孤高与清净。诗中“粮绝罕曾起烟火”一句,强调了在清净的环境中,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心灵的宁静。最后,诗人提出宗旨的传承与道场的召集,反映了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呈现出一种禅意,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哲理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意在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高僧”占据的是什么地方?
a) 山顶
b) 房间
c) 院子
答案:b) 房间
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淡泊
c) 享受
答案:b) 淡泊
“缁流”指的是:
a) 高僧
b) 普通人
c) 诗人
答案:a) 高僧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