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4:43
登三台言志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
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
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
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
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
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
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
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
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
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
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这首诗开篇提到汉朝的未央宫初具规模,秦朝的阿房宫曾经奢华。面临危险时仍然能展现美丽,而居于奢华之中则让人民受苦。比起家庭安宁,四海平安,日月照耀,朝廷安定,何其重要。裁剪天宇,修筑新基,犹如引月托起夜空的桂树,云雾飘动逼近晨光的鱼鳞。露水洗净,璀璨的玉石闪光,霜后的阙楼映照着华美的银装。舞蹈迎接花梁上的燕子,歌声招呼飞鸟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镜池的波光如同太液,庄园在春天显得格外美丽。仿佛是甘泉的日子,停驻在不是寝息的时辰。想到自己的劳碌,感到羞愧于安逸,身处旷野却返思自己的劳神。欣喜于成就大厦,宏伟的材料矗立在渭水之滨。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以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著称,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李世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还是一位有作为的诗人,其诗歌多描写历史感、志向与理想。
创作背景:
《登三台言志》写于李世民在位期间,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对奢华腐败的警惕。借用历史上未央宫与阿房宫的对比,强调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旨在鼓励士人共同努力,建设富强的国家。
《登三台言志》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汉朝未央宫与秦朝阿房宫,李世民传达了对奢华与腐败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便点明了历史教训,提醒后人要警惕奢侈浪费的结果。接着通过“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的对比,强调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安乐才是最重要的。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巧妙地引入了“引月擎宵桂”,既展示了自然之美,又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李世民通过对月亮、晨光、露水等自然现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景和理想的追求。诗的后半部分则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情感,既有对安逸生活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理想的憧憬,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在语言上凝练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展现了李世民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担当。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理想的追求,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激励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务必牢记历史的教训。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强调安定国家、关心百姓的重要性,展现了李世民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担当。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世民是哪朝代的皇帝?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诗中“未央初壮汉”指的是哪个宫殿?
A. 阿房宫
B. 未央宫
C. 故宫
诗中提到的“阿房”象征了什么?
A. 安宁
B. 奢华与腐败
C. 自然之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登三台言志》的详尽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历史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