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2:06
筑沪兮防海,
芦之东兮沪之水。
崧潭兮千秋,
故垒岩岩兮枕江之流。
风凄凄兮竹萧萧。
筑起堤坝以防海潮,
在芦苇的东边是沪水流淌。
崧潭的波澜历经千秋,
古老的城垒巍峨矗立,倚靠着江流。
风声凄凉,竹子微微摇曳。
此诗虽然不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提到的“故垒”可以联想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古城和防御工事,如长城、城墙等,这些都是古人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同时,诗中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的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介绍:寿宁,元代诗人,生活在元代的动荡时期,其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元代,正值元代社会变革时期,诗人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古老城垒,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静安八咏 其五 沪渎垒》是一首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沪水与古垒的描绘,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的沧桑感。开篇“筑沪兮防海”,直接点出人类活动的目的:筑起堤坝以防海潮,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随后提到“芦之东兮沪之水”,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紧密结合。
“崧潭兮千秋”一句,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崧潭的波澜与古垒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故垒岩岩兮枕江之流”,则进一步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古垒的坚固与江水的流动形成一种静与动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最后,诗人以“风凄凄兮竹萧萧”结束,使整首诗在凄凉的风声中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引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沪”指代哪种水域?
A. 河流
B. 湖泊
C. 海洋
D. 没有明确指代
“崧潭兮千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类的活动
D. 诗人的情感
诗中“风凄凄兮竹萧萧”主要用来营造什么样的氛围?
A. 欢快
B. 凄凉
C. 宁静
D. 热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