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2:5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2:52:02
幅巾高蹈挹洪崖,闲洒银钩著玉杯。
文律不论先汉后,诗源远自国风来。
却愁小子方攻冉,未必吾师肯铸回。
极欲去修床下拜,扁舟归梦绕南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洁脱俗的文人形象,他身着宽大的巾帕,轻盈地在崖边游荡,悠然自得地饮酒。诗中提到文人的文采并不拘泥于汉代的规范,而是源远流长,追溯到《国风》。但他心中却忧虑年轻的学子正忙于追求功名,并不一定能获得师长的认可。诗人极想去修整自己的学问,像在床下膜拜一般,最终只希望能乘扁舟归梦,环绕在南台的梦境中。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景庐,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曾任职于官府,后隐居于山林。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刘克庄的诗作大多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他以文人高洁自持的形象,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这首《和北山一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了他对文人理想和个人追求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开篇以“幅巾高蹈挹洪崖”勾勒出诗人高洁的形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展现了他不羁的个性。而后“闲洒银钩著玉杯”,则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饮酒情景,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人提到“文律不论先汉后,诗源远自国风来”,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宽广的视野,强调了诗歌的根源与流传之广泛。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忧虑,“却愁小子方攻冉”,表现出诗人对年轻学子的关心,忧虑他们只顾追求功名,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与道德修养。
最后两句“极欲去修床下拜,扁舟归梦绕南台”,道出了诗人内心渴望修身养性,隐逸归真的愿望,最终只希望在梦中能够回到理想的境地。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反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刘克庄的《和北山一首》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爱情的失落
“幅巾高蹈挹洪崖”中的“洪崖”象征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远的志向
C. 现实的困扰
诗中提到的“小子”指的是?
A. 年轻的学子
B. 诗人的朋友
C. 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