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21:26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作者:李世民(唐代)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
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回到宫中游览这福地,极目远望,享受这美丽的清晨。
梵钟响起两声,法轮在阳光下缓缓转动。
宝殿遥远地沐浴在露水中,天花似乎就在脚下绽放春光。
还未佩带的兰花依然娇小,柳树尚且没有丝缠绕,仍然是新鲜的样子。
圆润的光辉洒在月殿上,碎影在风中竹林间游荡。
对此,我留有许多思绪,超然于世俗的尘嚣之外。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创了贞观之治。他的诗词创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世民出游并拜访大兴国寺之际,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欣赏,体现了他在繁忙政务之余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是一首体现李世民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的佳作。整首诗围绕“游”和“留”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与感悟。诗中通过清晨的美景、寺庙的庄严、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世界。
开篇“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即点明了场景与情境,作者回到福地,观赏清晨的美丽,传达出一种愉悦与轻松的心情。接着“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则运用佛教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中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如“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暗示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
最后,诗人以“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结束,表明了他在美景与佛教文化的触动下,心灵得到升华,超脱于世俗的纷扰,彰显了诗人的哲理思考与人生观。这种超然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也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超然的思想,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体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皇帝在繁忙政务之外,向往朴素与宁静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回銮”指的是什么?
A. 归乡
B. 返回宫殿
C. 出游
D. 祭祀
诗中“未佩兰犹小”表现了什么意象?
A. 高洁
B. 新鲜
C. 成熟
D. 美丽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中,“碎影”指的是什么?
A. 光的变化
B. 风的声音
C. 影子的运动
D. 水的流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人对自然的感悟。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气质,而王维则展现出细腻的情感与宁静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