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5:43
祁山之西当太白,战士弯弓抱明月。
散烧烟火夜宿兵,遥见狼头一星灭。
明朝探骑前来报,为言敌死秦川道。
牌使前呼大队回,鹅车砲坐埋青草。
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
军中遗言更惨酪,灵夏名王亦屠戮。
中间被掠边丁苦,牧放牛羊食禾黍。
牛羊得食人转饥。
日想南朝拜降去。
朝廷有道督府雄,三磁之险风不通。
健儿长鑰及马腹,壮士劲弩当心胸。
帐犀前把石门隘,遥望红旗围尽解。
舆师等第喝银帛,三将同时赐金带。
凯还吹落桃花风,捷书屡奏甘泉宫。
纶巾萧然羽扇净,一字不说平夷功。
离鸿迤逦集中泽,鸦噪山火忙种麦。
七方新堡高插云,腐鼠何能更相嚇。
书生每夕繙青史,争战场中看千古。
狸亡虎灭自有期,天道何尝厌中土。
灰城云亦戈剑明,通衢夜白钟鼓清,更须公归戮力就太平。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5:43
原文展示:
祁山之西当太白,战士弯弓抱明月。散烧烟火夜宿兵,遥见狼头一星灭。明朝探骑前来报,为言敌死秦川道。牌使前呼大队回,鹅车砲坐埋青草。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军中遗言更惨酪,灵夏名王亦屠戮。中间被掠边丁苦,牧放牛羊食禾黍。牛羊得食人转饥。日想南朝拜降去。朝廷有道督府雄,三磁之险风不通。健儿长鑰及马腹,壮士劲弩当心胸。帐犀前把石门隘,遥望红旗围尽解。舆师等第喝银帛,三将同时赐金带。凯还吹落桃花风,捷书屡奏甘泉宫。纶巾萧然羽扇净,一字不说平夷功。离鸿迤逦集中泽,鸦噪山火忙种麦。七方新堡高插云,腐鼠何能更相嚇。书生每夕繙青史,争战场中看千古。狸亡虎灭自有期,天道何尝厌中土。灰城云亦戈剑明,通衢夜白钟鼓清,更须公归戮力就太平。
白话文翻译:
在祁山的西边对着太白山,战士们弯弓搭箭,怀抱明月。夜晚士兵们点燃烟火宿营,远远看到狼头旗帜上的一颗星熄灭了。第二天早晨,侦察骑兵前来报告,说敌人死在了秦川的道路上。使者前呼后拥地带领大队人马返回,战车和炮车被埋在青草中。黄河口,清水头,无声的呜咽使得河流似乎都停止了流动。军中的遗言更加悲惨,灵夏的名王也被屠杀。中间被掠夺的边民受苦,放牧牛羊吃着庄稼。牛羊有食物吃,人却变得更加饥饿。每天都想着向南朝投降。朝廷有道,督府雄壮,三磁的险阻使得风都无法通过。健儿们用长矛刺穿马腹,壮士们用强弩对着心胸。帐篷前的犀牛把守着石门隘口,远远望去红旗围困已经解除。按照等级赏赐银帛,三位将领同时被赐予金带。胜利归来时吹落了桃花风,捷报频频传到甘泉宫。纶巾萧然,羽扇干净,一字不提平定夷狄的功绩。离群的鸿雁迤逦集中到泽地,乌鸦在山火中忙着种麦。七方新堡高耸入云,腐鼠怎能再相吓。书生每晚翻阅青史,在战场中看千古。狸猫和老虎灭亡自有其时,天道何曾厌弃中土。灰城上云彩也像戈剑一样明亮,通衢大道夜晚白净,钟鼓声清脆,更需要您归来共同努力实现太平。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关注时事,善于描绘战争场面,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斗的胜利,以及战后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战士的英勇、敌人的溃败、战后的和平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节奏,描绘了一场战斗的胜利和战后的和平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中“战士弯弓抱明月”等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战士的英勇。而“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等句,则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斗的胜利和战后的和平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节奏,展现了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战士弯弓抱明月”描绘了什么情景? A. 战士在夜晚宿营 B. 战士在战斗中的英勇姿态 C. 战士在休息时的情景 D. 战士在训练时的情景
“狼头一星灭”象征什么? A. 敌军溃败 B. 战斗的开始 C. 夜晚的宁静 D. 战士的牺牲
诗中“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战士的敬佩 D. 对敌人的憎恨
“纶巾萧然羽扇净”形容了什么? A. 战士的英勇 B. 文人的淡泊名利 C. 战斗的激烈 D. 战后的和平景象
诗的最后一句“更须公归戮力就太平”呼吁什么? A. 战士继续战斗 B. 文人参与政治 C. 共同努力实现太平 D. 敌人投降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