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

时间: 2025-04-26 22:08:23

诗句

七十年来又四年,雨声灯影故依然。

未收浮世风沤梦,尚了前生蠹简缘。

老学辛勤那有补,旧闻零落恐无传。

先师钵袋终当付,叹息谁能共著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8:23

原文展示:

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

七十年来又四年,雨声灯影故依然。
未收浮世风沤梦,尚了前生蠹简缘。
老学辛勤那有补,旧闻零落恐无传。
先师钵袋终当付,叹息谁能共著鞭?


白话文翻译:

在漫长的七十年中,又过了四年,雨声和灯光依旧如昔。
我未能在浮华的世界中收获梦想,仍在了结前世的书简缘分。
老年时的学习辛勤努力又有何用,旧日的知识零落,恐怕再无传承。
先师的钵袋终究要交付,叹息间,谁能同我一起挥鞭?


注释:

  • 戊午:即农历年,戊午年为60年一轮的干支纪年。
  • 雨声灯影:指雨声和灯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浮世:指世俗生活,喻指繁华、浮躁的社会。
  • 风沤梦:风沤指浮夸的梦境,暗示心中空虚的追求。
  • 前生蠹简:前生的书简像虫子一样被侵蚀,象征知识的流失。
  • 老学辛勤:老年时的学问和努力,感叹无用。
  • 钵袋:指老师的教诲和知识。
  • 著鞭:形容一起努力、奋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历史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以读书为乐,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感慨岁月流逝与学问的无奈。


诗歌鉴赏:

《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展现了陆游对自己晚年读书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陆游以“七十年来又四年”开篇,表明自己已步入古稀之年,时间的流逝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无常与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在雨声灯影中读书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氛围。在他看来,尽管自身辛勤学习,但对浮世的梦想却未能实现,反而是对前生遗留书简的惋惜,流露出他对知识传承的忧虑。

诗的后半部分,陆游更是直言老年的学习似乎再无补救,旧闻零落让他倍感无奈,知识的流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或许难以传承。最后,诗人提到“先师钵袋终当付”,表达了他对老师教诲的感激与传承的责任感,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接续奋斗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有对个人学问的反思,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老年诗人的深邃与睿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十年来又四年:经历七十载,岁月如梭,暗示时间的无情。
  2. 雨声灯影故依然:雨声和灯影依旧,展现了一种时光静止的氛围。
  3. 未收浮世风沤梦:浮世的梦未能收获,反映出对浮华虚无的感悟。
  4. 尚了前生蠹简缘:对前生文书的牵挂,表达对知识渊源的惋惜。
  5. 老学辛勤那有补:老年的努力似乎无济于事,感叹知识的匮乏。
  6. 旧闻零落恐无传:旧有的知识渐渐消逝,担忧传承的中断。
  7. 先师钵袋终当付:对老师教诲的归还,表达责任与感恩。
  8. 叹息谁能共著鞭:叹息中寻找可以一起奋斗的人,流露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声灯影”与“浮世风沤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前生蠹简”,用“蠹”比喻知识的腐蚀,形象生动。
  • 排比:多次使用“未”、“尚”、“老”、“旧”等词,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陆游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知识失传的忧虑和对个人努力的反思,表达了老年人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声:象征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哀愁。
  • 灯影:象征夜晚的孤独与求知的渴望。
  • 浮世:喻指繁华的世俗生活,暗示人心的浮躁。
  • 前生蠹简:象征知识的流失与对往昔的追忆。
  • 钵袋:象征老师的教诲与知识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七十年来又四年”,表示诗人几岁了?

    • A. 60岁
    • B. 70岁
    • C. 74岁
    • D. 80岁
  2. 诗人对“浮世”的感受是?

    • A. 热爱
    • B. 失望
    • C. 中立
    • D. 幸福
  3. “先师钵袋终当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愤怒
    • B. 愧疚
    • C. 感激
    • D. 漠视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陆游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陆游的《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前者关注个人的孤独与知识传承,后者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生的无常,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甲子岁元日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夔州重阳 野兴 步虚 寄成都籧道人 枕上 冬晚山房书事 偶思蜀道有赋 书驿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遗身 万壑千岩 西河之痛 以规为瑱 煎堆 民富国强 邦寄 懿媺 一泻百里 力开头的成语 倮灵 克字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凵字底的字 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