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想得(一作再青春)》

时间: 2025-04-26 19:58:20

诗句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8:20

原文展示: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白话文翻译:

在两重门的玉堂前,寒食节的花枝在正午的月光下摇曳。
我想念那个人,她垂着手站立,娇羞得不肯上秋千。

注释:

字词注释:

  • 两重门:指的是有两道门的建筑,象征着深宅大院。
  • 玉堂:指的是华丽的厅堂,通常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的居所。
  • 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食物多以冷食为主,象征着清明时节的到来。
  • 花枝:花枝摇曳,代表春天的生机。
  • 垂手立:形容人静静站立,手垂下,显得羞怯。
  • 娇羞:形容女子害羞而娇嫩的样子。
  • 秋千:一种儿童玩耍的设施,象征着欢乐与童趣。

典故解析: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常与春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诗中提到的“寒食”不仅指节日本身,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传达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孟显,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48年,卒于公元约901年。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是诗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时。诗中表达了对某个特定女子的思念之情,折射出唐代文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想得》以简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日午后的生动画面,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爱的渴望与羞涩的情感。开篇两句描绘了环境,寒食节的花枝与明媚的月光相互交融,构建出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场景。通过“想得那人”这一句,诗人将情感的重心转向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展现了深厚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娇羞不肯上秋千”更是将女子的羞怯与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整个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仿佛能感受到那份青涩的爱恋与无奈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重门里玉堂前”:描绘出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给人一种安全和宁静的感觉。
  • “寒食花枝月午天”:通过描写寒食节的花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春天的温暖气息。
  • “想得那人垂手立”: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显示出一种期待与渴望的心情。
  • “娇羞不肯上秋千”:表现出女子的羞涩与纯真,增添了一份柔美的情感色彩。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的方式使得语言更为和谐,如“寒食花枝”与“月午天”。
  • 拟人:花枝在月光下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青春气息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忆,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堂:象征着富贵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环境。
  • 寒食节:不仅是节日的象征,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
  • 秋千:象征着童年和欢乐,反映出青春的纯真与无忧无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两重门”指的是: A. 一扇门
    B. 两扇门
    C. 三扇门
    D. 四扇门

  2. “寒食花枝”中的“寒食”是指哪个节日? A. 端午节
    B. 清明节
    C. 中秋节
    D. 冬至

  3. 诗中提到的“娇羞不肯上秋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羞涩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韩偓的《想得》与杜甫的《春望》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念,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而《想得》则更注重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韩偓传记与作品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苏幕遮 秋闺 南唐浣溪沙 西园春游同唐静因夫人 捣练子 新燕 赠孙花翁 游慧云寺 公车马上口占 春日客感 龙山睡起了观上人见过 次兄奕修群玉山留题韵并序 昔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盘面 己字旁的字 滑冰 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小隙沉舟 包含疆的词语有哪些 麦字旁的字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玄字旁的字 唏嘘 挂冠神武 夕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小炉匠 瞻博 悬车之岁 铁心铁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