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3:5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3:55:00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七舜泉诗
作者: 苏辙
历山岩岩,虞舜宅焉。
虞舜徂矣,其神在天。
其德在人,其物在泉。
神不可亲,德用不知。
有冽斯泉,下民是祗。
泉流无疆,有永我思。
源发于山,施于北河。
播于中逵,汇为澄波。
有鳖与鱼,有菱与荷。
蕴毒是泄,污浊以流。
埃壒消亡,风火灭收。
丛木敷荣,劳者所休。
谁为旱灾,靡物不伤。
天地耗竭,泉亦沦亡。
民咸不宁,曰不享耶。
时雨既澍,百谷既登。
有流泫然,弥坎而升。
沟洫满盈,虾黾沸腾。
匪泉实来,帝实顾余。
执其羔豚,苹藻是菹。
帝今在堂,泉复如初。
这首诗描绘了舜帝的神灵居所,历山的岩石挺立,虞舜曾在此居住。虞舜已去世,但他的神灵依然在天空中。他的德行流传于世,而他所留下的泉水仍在。神灵无法直接接触,德行的影响却难以察觉。这泉水清冽,百姓对此充满敬畏。泉水流淌无尽,让我思绪万千。泉水源自高山,汇入北河,流经中间的道路,形成清澈的波澜。水中有鳖和鱼,有菱和荷。水中虽有毒素流出,也可能使水质浑浊。尘埃消失,风火也渐渐熄灭,树林繁茂,成为劳作人们的休憩之所。谁造成了旱灾,难道没有东西受到损害?天地耗竭,泉水也可能干涸,民众纷纷不安,难道是因为没有享受?及时的雨水降下,百谷丰收。水流涓涓,弥漫而升,沟渠满盈,虾和小虫欢腾。水不是泉水来的,帝王其实在注视着我。执掌羔羊和豚肉,水草作为酱料。如今帝王在堂,泉水又恢复如初。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翁,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政治理想和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时值国家与民生困顿,诗中透漏出对舜帝德行的怀念,借以寄托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苏辙的《舜泉诗》以虞舜为引,表达了对古代圣君德行的追忆与对民生的关切。诗中的泉水象征着德行的滋养,流淌不息,成为民众精神寄托的象征。诗人通过描绘泉水的清澈与丰盈,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社会的忧虑。在诗中,泉水的流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与政治的兴衰、民生的安危紧密相关。诗人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在良好的治理下,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享受自然的恩赐。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鳖与鱼”、“菱与荷”,展现了生态的和谐美好,同时也隐含着对环境污染的警惕。整首诗透过对泉水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泉水与虞舜的德行,展现了对古代圣君的怀念和对当下民生的忧虑。它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表现了对良好治理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辙的《舜泉诗》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有冽斯泉”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谁为旱灾,靡物不伤”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李白的诗更显豪放,而苏辙的诗则更加沉静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