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5:5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5:50:17
送彦珍
王安石
挟策穷乡满鬓丝,
陂田荒尽岂尝窥。
未应谷口终身隐,
正合菑川举国推。
握手百忧空往事,
还家一笑即芳时。
柘冈定有辛夷发,
亦见东风使我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彦珍的送别之情。诗人年纪渐长,满头白发,却仍然心系远方乡村的理想与追求。陂田荒废,自己又未曾真正去看望过,或许应该在谷口隐居终老,正如菑川所言,举国都在推崇。握手时回想起许多忧愁的往事,但回到家乡却只需一笑便能舒心。柘冈的山花一定会在春风中绽放,这也让我深受触动。
本诗中提到的“谷口”和“菑川”,都是古代文人隐居的理想之地,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隐居常常被视为高尚的选择,代表着诗人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改革措施和文学成就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志向。
《送彦珍》作于王安石与友人分别之际,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往事的追忆,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友情和归隐理想的深刻思考。
《送彦珍》是王安石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往事的回忆。开头两句通过“挟策穷乡满鬓丝”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的执着与无奈,随着年岁渐长,白发逐渐增多,心中对家乡的思念愈加浓烈。接下来的“陂田荒尽岂尝窥”,则描绘了诗人对乡村荒凉现状的无奈与失望,显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接下来,“未应谷口终身隐”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安逸生活的渴望,而“正合菑川举国推”更是强调了隐居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接受。诗的后半部分中,握手的场景勾起了诗人对过往的思索,尽管有百般忧虑,但回到家乡时的“一笑即芳时”,则传达了归属感和宁静。
最后两句“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希望的重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整首诗在送别的氛围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友情以及归隐理想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王安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陂田荒尽”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握手百忧空往事”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