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夜书所见》

时间: 2025-04-27 02:51:49

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1:49

原文展示: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萧,梧叶发出寒冷的声音,
江边的秋风勾动了旅人的情思。
知道有儿童在挑拨蝈蝈,
夜深时,篱笆外有一盏灯光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萧:形容树叶或风声,带有凄清的感觉。
  •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常用来象征秋季。
  • 寒声:寒冷的声音,暗示秋天的来临。
  • 儿童:指小孩。
  • 挑促织:挑拨蟋蟀(即促织),是一种儿童游戏。
  • 篱落:指围起来的庭院或小院落。
  • 一灯明:一盏灯光明亮。

典故解析: 在古代,秋天的梧桐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诗经》中有“梧桐生矣”之句,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翁(1070年-1130年),字子美,号华阳,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夜书所见》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身处江南,虽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但他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歌,叶绍翁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将秋天的冷清与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旅人对故乡的思念。在开头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诗人用“萧萧”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寒意从字里行间渗透而来。接下来的“江上秋风动客情”,则转入诗人的内心,表达了他因秋风而生的乡愁。

而后,诗人提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则给这幅秋夜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温情,暗示在这冷寂的夜晚,依然有童趣的存在。最后一句“一灯明”不仅照亮了夜色,也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意象,使人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秋天、乡愁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的细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萧梧叶送寒声”:秋风吹过,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暗示寒意来临,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2.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边的秋风引发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3. “知有儿童挑促织”:知道有儿童在捉弄蟋蟀,这一景象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童趣。
  4.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深,篱笆外只有一盏灯在闪烁,象征着希望和温暖。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梧叶送寒声”,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江上秋风动客情”,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儿童”和“灯”,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秋深夜晚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中点滴温暖的珍视。诗人在寒冷的秋夜中,虽感到孤独,但在儿童的嬉闹和灯光的温暖中,依然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叶:象征秋天和思乡之情。
  • 秋风:代表时节的变迁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 儿童:寓意纯真和生活的乐趣。
  • 灯光:象征希望和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萧萧”在诗中形容什么? A. 寒冷的天气
    B. 树叶的声音
    C. 旅人的情感

  2. 诗中“小孩挑促织”表达了什么? A. 孤独
    B. 童趣
    C. 思乡

  3. “一灯明”象征着什么? A. 黑暗
    B. 希望与温暖
    C.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夜泊岳阳》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到夜晚的主题,但叶绍翁更关注自然与人情的交融,而李白则是直白的思乡之情。两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采采卷耳》

通过以上内容的理解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领会《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赏析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庄恪太子挽词二首 其二 晦日送穷三首 赠丘郎中 别李馀 送韦瑶校书赴越 送邢郎中赴太原 秋日闲居二首 寄李干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街西居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隳节 鼻亭 六根清净 桀黠擅恣 齊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妥首帖耳 螭吻 无字旁的字 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金枝玉叶 皮层 包含不的成语 允辑 肉字旁的字 好言甘辞 包含聚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鼓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