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3:22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作者:梅尧臣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得者为之差,闻者为之惜。
摧藏一时屈,论议千古白。
至今简篇中,一字不敢易。
其言究时病,舂刺若戈戟。
引经见大法,非蹈春秋僻。
我朝屡得人,无不升显赫。
乃知所中否,实命系通厄。
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帻。
否则走仕涂,人情作履舄。
秋风广陵城,千里夷门客,
壮心虽暂失,美宝有时获。
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刘蕡没有考取功名,大家都在诵读他的文章。
获奖的人觉得他的文章差,听到的人却感到惋惜。
他在短暂的时光里被摧残,千古的议论却如白纸一样。
直到现在那些简短的文章中,没有一个字敢轻易改动。
他的言辞揭示了时代的病痛,像锤子一样刺入人心。
他引用经典,显示出大原则,并不是盲目依附于春秋的偏见。
我朝屡次出现有才能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提升到显赫的地位。
所以说,这全在于是否能中选,命运在于通达的道路。
如果能中选就能成为首相,大家的心情如同戴上冠帻;
否则就只能在仕途上奔波,人们的态度如同踩着履舄。
在秋风瑟瑟的广陵城,千里之外的客人,
虽暂时失去壮志,但美好的前程总会有时到来。
我满怀怅惘送别你,愿你像龙一样翻腾出头。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厚的学识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送别朋友刘定贤时,表达了对朋友失意的惋惜与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人们的辛酸与无奈。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刘蕡未能考取功名的境遇,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遗憾。开头的几句强调了刘蕡的才华被众人所认可,但由于命运的捉弄而未能实现理想,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在诗的中间部分,梅尧臣通过“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帻”的描述,展现了才能与机遇的紧密关系,指出即使是有才华的人,若无适当的机会,也难以施展抱负。最后,诗中将秋风和广陵城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渴望的氛围,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惋惜逐渐转向希望,体现了梅尧臣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朋友的真挚祝福。诗句中蕴含的哲理,引发读者对于命运、才能与机遇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首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刘蕡不幸遭遇的描述,探讨了才华与命运、机遇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有才之士的惋惜与祝福,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失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刘蕡在诗中被称为:
A. 有才之士
B. 不登科者
C. 众口相传者
D. 以上皆是
诗中提到的“通厄”是指:
A. 中选的机会
B. 仕途的艰难
C. 对人生的思考
D. 个人的努力
诗的主旨是:
A. 批判科举制度
B. 送别朋友
C. 希望与惋惜
D. 对未来的祝福
答案:1. D 2. A 3. 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表达送别时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个人的壮志与对未来的向往,而梅尧臣则通过对朋友遭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命运的理解与对朋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