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申州作》

时间: 2025-05-12 20:23:50

诗句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0:23:50

原文展示:

过申州作
作者: 戴叔伦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许多人在战斗中死去,只有少数家庭幸免于刀兵之劫。村庄刚刚恢复安宁,儿童们还未长大。凉风吹拂着古老的树木,野火烧毁了营地的残余。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山高水清,显得宁静而清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人: 许多人。
  • 刀兵: 指战争。
  • 井邑: 指村庄。
  • 安堵: 安静而安全。
  • 儿童未长成: 孩子们还没有长大。
  • 凉风: 凉爽的风。
  • 古木: 参天大树。
  • 野火: 自然发生的火灾。
  • 残营: 战争遗留下来的营地。
  • 寥落: 稀疏,形容人迹罕至。
  • 千馀里: 十分广阔的地方。

典故解析: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代表着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中提到的“刀兵”和“儿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无辜生命的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30年-约公元800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反思。诗中表现了对人们生活的关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过申州作》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战乱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首句通过“万人曾死战”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惨烈,令人感受到人间的苦难与无奈。接着,诗人提到“几户免刀兵”,显示出在战火中仍有几户家庭存活,暗示着生存的希望与坚韧。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又表现出战后的重建过程,提到“井邑初安堵”,这不仅是对安宁的渴望,更是对战后生活的恢复与重建的期待。

诗中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样引人注目,如“凉风吹古木”与“野火烧残营”,这两个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后者则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创伤。最后两句“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通过辽阔的自然景观,传达了战后恢复的可能性与希望,山水的清澈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受,既有对战争的痛心,也有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人曾死战: 表示曾经有许多人在战争中牺牲,直接揭示战争的惨烈。
  • 几户免刀兵: 只有寥寥几户家庭逃过了战乱,透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 井邑初安堵: 村庄刚刚恢复安宁,暗示战后的重建与希望。
  • 儿童未长成: 孩子们尚未长大,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无辜生命的关切。
  • 凉风吹古木: 自然的宁静,给人以安慰。
  • 野火烧残营: 战争带来的破坏,形成强烈对比。
  • 寥落千馀里: 描述辽阔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人迹罕至的孤寂。
  • 山高水复清: 通过清澈的山水,传达出一种重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的宁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形象的意象描绘,如“凉风”、“古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与生命的韧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 象征着长久的生命与坚韧。
  • 野火: 代表着战争的破坏与无情。
  • 山高水清: 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几户免刀兵”,意思是:

    • A. 所有人都死于战争
    • B. 只有少数家庭幸免于难
    • C. 没有人受到伤害
    • D. 战争没有影响到任何人
  2. 诗中“凉风吹古木”意在表达:

    • A. 生活的艰辛
    • B. 自然的宁静
    • C. 战争的破坏
    • D. 人们的惶恐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赞美战争
    • B. 渴望和平与重建
    • C. 描述自然风光
    • D. 批判社会的不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战乱背景下的思乡情感。
  • 《夜泊牛津口》:李白,展现对安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过申州作》和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战争对生活的影响,但戴叔伦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重生与希望,而杜甫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哀伤与担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戴叔伦生平及其诗作研究相关论文

相关查询

题紫团山三十六景 东华表 和张平甫韵 忧旱二首 其一 提葫芦 谢韩次公赵献可践西湖约 小雪初晴夜坐有怀倪若谷中舍 十四夜对月柬子彦有怀子中兄 赋得佳处领其要 次韵答林彦恭并柬王参议二首 其一 王母致语口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言之不渝 风字旁的字 宝盖头的字 包含牺的词语有哪些 专室 贵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遭的成语 夫尊妻贵 罪大弥天 爻字旁的字 吴蓝 口口相传 臣字旁的字 局骗拐带 皂班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孤标独步 包含铜的词语有哪些 束手受戮 齊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