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时间: 2025-04-26 14:29:59

诗句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9:59

原文展示: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白话文翻译:

在丰衣足食的地方不要停留,
圣人的足迹和灵验的踪迹都值得去探索。
偶尔遇到文殊菩萨,开启智慧的眼睛,
将来一定要记得老师的教诲和心意。

注释: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 莫住:不要停留;这里有不满于现状、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思。
  • 圣迹灵踪:指圣人留下的足迹和灵验的事迹。
  •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菩萨。
  • 慧眼:智慧的眼睛,象征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 老师心:指老师的教导和关怀。

典故解析:

  •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常被描绘为持剑和经卷的形象,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
  • 清凉山:传说中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象征着清净和智慧的所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779-847),唐代诗人,号竺仙,擅长诗、词、赋,尤其在佛教诗词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宗教的理解。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齐己生病期间,表达了对学生的寄语和期望,体现了他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和师生情谊的思考。开头两句,诗人劝诫小师在丰衣足食的环境中不要停留,暗示了物质富裕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接着提到“圣迹灵踪”,不仅是对文殊菩萨智慧的向往,也反映出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对智慧的追求贯穿全诗,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期待,提到“忽遇文殊开慧眼”,表明在关键时刻会遇到启迪智慧的机缘,引导小师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最后一句“他年应记老师心”则是对师生间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师恩的厚重与期盼。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学生的关怀,又充满了对智慧的敬仰,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强调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是停留的理由,提示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第二句:表达对圣人智慧的渴求,暗示人生的探索。
    • 第三句:遇到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的开启,意味着求知的方向和希望。
    • 第四句:寄予小师对老师教诲的铭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 修辞手法

    • 该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文殊菩萨象征智慧,丰衣足食则象征物质生活的富足但不足以停留。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着智慧的追求和师生情谊展开,传达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意象分析:

  • 丰衣足食:象征物质的满足与安逸。
  • 圣迹灵踪:代表精神追求和智慧的探索。
  • 文殊:智慧的象征,启迪思想。
  • 老师心:传达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教导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丰衣足食”是指什么? A. 物质富裕
    B. 精神追求
    C. 学业有成

  2.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3. “他年应记老师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师恩的感激
    C. 对未来的不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表现人生哲理和对未来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佛教思想与师生情谊,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开门七件事 山水图 感怀 一世歌 惜花春起早 一剪梅 流水诗 警世 临终诗 我爱秋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夕的成语 耳刀旁的字 手字旁的字 意转心回 采字旁的字 鼠耳 牛字旁的字 李下无蹊径 英贤 口绝行语 烟断火绝 徽典 恣无忌惮 隳胆 音字旁的字 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天高气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