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初发嘉州》

时间: 2025-05-23 13:26:46

诗句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3:26:46

原文展示:

初发嘉州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白话文翻译:

放舟在沫江的岸边,心中思念荆楚。
击鼓升起两面旗帜,气势如同远征的戍守。
纷纷上船的人,橹声急促无法交谈。
我虽生在江阳,却未曾到达嘉树。
那巍峨的九顶山峰,令人向往却无法驻足。
飞舟经过山脚,佛的足迹显现在江边。
船上的人都收敛着容颜,争相向其致敬。
转眼已看不见,那在中洲的乌牛。
移舟靠近山阴,悬崖上没有路可走。
云间有古老的城郭,此地令人痛苦的注解。
细致分辨虫鱼,尔雅中细分缕理。
洗砚去掉残墨,水面如黑雾弥漫。
至今江上的鱼,头上仍留有遗墨的痕迹。
观看这些事物,感叹古人,唉,这何尝不是自苦。
我如今正向南行,朝夕间只听橹声。
到楚地不再停留,驾马千里奔去。
谁能长久居住深山,与禽兽为伍。
此事究竟是谁对谁错,往往需要反复回顾。

注释:

  • 沫江:江水泡沫,表面波动的江水。
  • 荆楚:指古代的荆州、楚州地区,今湖北、湖南一带。
  • 击鼓树两旗:敲鼓升起两面旗帜,象征出征的准备。
  • 巉巉:形容山势险峻。
  • 佛脚:指佛教文化,可能暗示某种信仰或文化影响。
  • 乌牛:可能为一种野生动物,也象征自然的生灵。
  • 尔雅:古代典籍,意指细致的知识或学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州,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弟弟,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南行途中,展现了他对江湖景色的欣赏及对古人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旅行的艰辛与感慨。

诗歌鉴赏:

《初发嘉州》展现了诗人苏辙在江边放舟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诗开头以“放舟沫江滨”引入,既有动感又有静谧之美,表现出一幅宁静的水乡画卷。随着“往意念荆楚”的抒发,诗人内心的思绪便如江水般流淌,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

接下来的“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则将场景推向高潮,鼓声催促着人们出发,展现出一种壮志凌云的气概。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旅途艰辛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古人遗迹的感慨。结尾部分“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更是引发读者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探索。

整首诗融情于景,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性的画面,展现了苏辙的深邃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放舟沫江滨:描绘放舟于江边的情景,暗示旅途的开始。
  2. 往意念荆楚: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增强情感深度。
  3. 击鼓树两旗:象征出征的气氛,表现出一种庄严感。
  4.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描绘船上人们忙碌的情景,突显紧迫感。
  5.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表明虽然身在江边,但未能到达理想的地方,暗示追求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有古郭生”,以云象征历史的积淀。
  • 拟人:如“舟人尽敛容”,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 对仗:如“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的核心思想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旅行与探索。
  • :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象征高远与追求。
  • :暗示文化与历史的沉淀。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击鼓树两旗”表达了什么样的气氛?

    • A. 宁静
    • B. 出征的庄严
    • C. 休闲
  2. 诗人对江上的鱼有什么特别的描述?

    • A. 鱼很肥美
    • B. 鱼的头上有墨的痕迹
    • C. 鱼在嬉戏
  3. 诗的最后一句“此事谁是非”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

    • A. 对历史的追溯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生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辙与李白在自然描写上各有千秋,李白的豪放与苏辙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多表现为壮丽的山河,而后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全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和叟梅花 和和叟第课还自都下 和过田承君 和富中容朝散雨中感怀 和范教授同游桓山 和董判官寺居作 何郎中出黄公草书四首 何郎中出黄公草书四首 何郎中出黄公草书四首 送大兄兼寄赵团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语笑喧哗 一字旁的字 涵星研 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字头的字 怨结尾的成语 机素 罗之一目 火签 口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学究天人 剑客 孤鸾照镜 上天不负苦心人 斧破斨缺 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