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3:2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3:26:16
端午
文天祥 〔宋代〕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端午节的五月五日正午,南方的薰风徐徐而来。我试着问问天命,举起酒杯向大地祭奠。田文(即平原君赵武)在这一天出生,而屈原则在这一天去世。生前是薛城的君主,死后化为汨罗江的鬼魂。高堂之上,狐兔游玩,雍门之下,悲泣之声响起。人命如草露,名利如风过耳。只有烈士的激情,不随江水一起消逝。直到今天,荆楚人民仍在江边年年祭奠。生者的荣华无人知晓,但死者的尊贵却被人铭记。不要觉得死是可憎的,也不要觉得生是值得欢喜的。万物皆有尽头,只有天理长存。百年的时光如同一日,或许一日却能经历千年。秋风送别汾水,春暮吟唱兰亭曲。不要再留恋悲伤,尽情高歌舞动槐树翠影。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末年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和著名诗人。他因忠于宋朝而被元朝俘获,最终宁死不屈。其诗作气概雄浑,常以爱国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端午节,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和对死者的敬仰,反映了文天祥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诗人寄托了对忠义的赞美。
《端午》以端午节为背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情感。诗中通过对屈原的纪念,揭示了生与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独特见解。开头两句描绘了节日的气氛,随之而来的是对历史人物田文与屈原命运的对比,形成鲜明的生死两重天。文天祥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追念,更以此引出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生者与死者的命运对比,生的荣华与死的尊贵,生与死的不同价值观。
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文天祥提出了“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的观点,反映出他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诗中强调万物皆有尽头,唯有天理常存,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高歌舞槐翠的积极态度结束,表明即使在悲伤的境遇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死的关系,强调烈士精神的永存和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屈原的追忆,文天祥表达了对忠义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屈原是在哪一天去世的?
A. 五月五日
B. 冬至
C. 春分
D. 八月十五
文天祥在诗中提到“唯有烈士心”,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生者的快乐
B. 死者的尊贵
C. 烈士精神的永恒
D. 生命的无常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A. 人命草头露
B. 不知生者荣
C. 万物皆有尽
D. 秋风汾水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