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6:5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6:55:25
咏旱三首
作者: 曾几 〔宋代〕
邦人奉教条,久不知肉味。
潭龙不能神,土偶安足恃。
应真住兰若,云雨可立致。
胡不迎之来,明明有前事。
邦国的人们遵守教条,已经很久没有尝到肉的味道。
潭中的龙已失去神力,土制的偶像又能依靠什么呢?
如果真有神灵居住在兰若之地,云雨就能立刻降临。
为何不把神灵召来呢?明明有前人的经验。
作者介绍:曾几,字君平,号白云,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和人文景观,常富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旱灾频发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表现了人们对丰收和神灵的渴望。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旱灾的无奈与对神灵的渴望。开篇即指出民众因遵循教条而远离肉食,暗示生活的困顿。接着提到“潭龙不能神”,寓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与现实的无力感。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强烈的对比,传统的神秘力量与现实的乏力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出一种失落的情绪。
“应真住兰若,云雨可立致”,则是对神灵的呼唤,期望着能有神灵的降临来解救旱灾带来的困境。这种对神灵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对立,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最后一句“胡不迎之来,明明有前事”,则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强调了人们应当重视以往的经验教训,才能改变现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旱灾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困境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对旱灾的忧虑与对神灵的渴望,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寻求改变与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邦人奉教条”指的是?
“潭龙不能神”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土偶”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分析与解读,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曾几的《咏旱三首》,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