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0:18
一纸盟书换战尘,
万方呼舞却沾巾。
崇陵访沈空遗恨,
郢国怜怀若有人。
收拾金缯烦庙算,
安排钟眉颂宗臣。
小儒何敢知机事,
终望君王赦奉春。
一纸盟书换来了战火的平息,
万方人民欢舞,却不由得泪沾巾。
我在崇陵拜访,留下无尽的遗恨,
郢国的情怀如若有人知晓。
整理金缯烦扰庙堂的算计,
安排钟眉歌颂宗室的臣子。
我这小儒何敢妄知时局,
只盼望君王赦免,迎来春天的和气。
刘望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变迁、个人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刘望之在文学上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次和议之后写成,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遗恨的思索。经过长时间的战乱,人民渴求和平,而作者则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表达了个人的无奈与期待。
《读和议成赦文作》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古诗。诗中通过对“盟书”的引入,表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万方呼舞却沾巾”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在欢庆和平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喜悦又有对过去战乱的哀伤。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崇陵”和“郢国”,虽是具体的地名,但更象征了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传承。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作者似乎在追问:历史的伤痛是否能够被遗忘?
后四句则转向现实,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无力感和对君王的期盼。尽管作为“小儒”,面对复杂局势感到无奈,但对于国家的未来仍寄予希望。整首诗在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使人深思,情感深邃而真挚。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诗人虽自觉渺小,但心系国家,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中“盟书”指的是什么?
“万方呼舞却沾巾”表达了什么情感?
刘望之在诗中自称“小儒”,这反映了他对自己的什么态度?
可以将刘望之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二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但刘望之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直接痛苦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