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2:56
去秋涪江木落时,
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
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
空令野营猛士悲。
在去秋的涪江边,树木已经落叶,这时候,拿着枪骑马的孩子们都在谁家呢?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白骨葬在哪里,曾经的部队都已离去,没有一个人返回。遂州城中仍然保留着汉人的节日,但在遂州城外,巴地的人却稀少。战场上的冤魂每夜都在哭泣,令人心痛的野营猛士只能感到无尽的悲哀。
“白骨”在古诗中常常用来指代死去的士兵,暗示战争的残酷。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战乱带来的悲剧,而“汉节”则代表汉族文化的延续,显示出对故土的眷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诗风沉郁,关注社会民生,作品多描绘百姓疾苦,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去秋行》是杜甫在动荡的时代中,目睹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后创作的。诗中流露出对生死离别的深切感叹,对战乱造成的痛苦表示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秋行》不仅展现了杜甫对战乱时代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开头提到的“涪江木落时”,暗示着秋天的凋零和生命的消逝,带来一种时光流逝的哀伤感。接下来的“臂枪走马谁家儿”,则通过对儿童战士的描绘,体现出战争对无辜生命的侵害。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失踪汇聚在一起,展现出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城中的节日与城外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战争带来的痛苦。“战场冤魂每夜哭”,则用凄婉的意象,表达了无辜灵魂的哀号,令人感到心痛。
整首诗在悲伤的基调中,反映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道精神的坚守。他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毁灭,传达了诗人内心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沉反思,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失落。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反映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诗中提到的“白骨”指的是什么?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诗中“战场冤魂每夜哭”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