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1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16:35
草径才容步,茅庐仅庇床。
原贫道尊显,回夭死芬芳。
弦诵喧清晓,鉏耰满夕阳。
此风能不坠,韦布亦何伤!
诗中说道:小草的小径刚好容我行走,茅草屋仅能遮蔽我的床铺。虽然生活贫困,但道德和名声却显得高尚,纵然短暂的生命也能留芳于世。清晨的诵读声在耳边回响,黄昏时分田间的农具满满一地。这样的风气能否不衰落,韦布(古代的布料)又有什么损伤呢?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道尊显"和"回夭"可理解为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陆游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个性而著称。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柔美的细腻。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遭遇外敌入侵,经济萧条,民众苦难。他一直怀有恢复国家的理想和抱负,这首《杂感》正是他对人生、道德、贫贱以及社会风气的思考。
《杂感》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作,陆游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理想。诗的开头通过对草径和茅庐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接着,诗人以“原贫道尊显”来强调虽然生活贫穷,但依然可以追求高尚的道德和名声,这种矛盾感使诗歌充满了思考的深度。诗中提及“回夭死芬芳”,反映了陆游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人生虽短,但留下的精神价值仍然能够流传。接下来的“弦诵喧清晓,鉏耰满夕阳”展示了诗人对劳动和学习的尊重,强调了人们在清晨和傍晚的努力与奋斗。最后一句“此风能不坠,韦布亦何伤”则是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表明即使物质条件有限,只要有好的风气,精神便不会衰落,这是诗人对未来的寄望与信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贫困与道德、短暂生命与持久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关注与对理想的坚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草径才容步”中的“草径”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韦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陆游的《杂感》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生活的艰辛与理想的追求,陆游的诗更侧重于个人道德的坚守,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的忧虑表达对时局的深切关怀。二者在风格上有异同,陆游偏向抒情,杜甫则更具社会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