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5:45
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
作者:陆游 〔宋代〕
翠霭横山澹日升,
孤亭聊借曲栏凭。
霜威渐重江初缩,
农事方休役可兴。
重阜护城高历历,
千夫在野筑登登。
寓公仅踵前人迹,
伐石西山恨未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城到吕公亭视察修堤的情景。清晨,山间的青雾笼罩着天地,阳光透过薄雾照耀而升起,孤零零的亭子在曲折的栏杆中稍作停留。随着霜露的加重,江水开始缩小,农忙的季节已结束,人们可以开始新的劳作。高高的重阜环绕着城池,显得格外清晰,千百人在野外忙着筑堤。诗人感叹,自己仅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心中对未能在西山伐石的遗憾感到惋惜。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的诗歌多描写家国情怀、山水风光和个人遭遇,风格豪放、清新。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依然关心国家建设和民生问题。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了他对乡村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这首诗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晨光、霜威和农事的结束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描绘景象的同时,诗人又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他感叹自己身处的时代与前人相比,无法自由地进行建设,内心的遗憾和无奈在“伐石西山恨未能”中表露无遗。
全诗结构紧凑,前四句呈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活动的交融,后四句则转向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形成了一种对比之美。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中,运用对仗和音韵的和谐,使得整首诗更富有音乐感,展现出陆游诗词一贯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思考。通过描绘修堤的场景,传递出一种建设与希望的主题。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翠霭”主要指什么?
填空题:诗人对未能参与建设的遗憾用“____”表达。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是秋天的农忙时节。(对/错)
《登高》王勃与《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在主题上都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对国家的关注,但王勃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壮志未酬,而陆游则表现出对乡村建设的积极参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