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0:35
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洲。
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
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在幽静的小路上捧着文书,榔头声在贵洲下响起。
惊涛似乎要跃起骏马,积聚的气息如同连绵的牛群。
明月高悬,寒沙显得格外干净,急促的风在秋夜的江面上吹拂。
我不想像浮云一样飘荡,他乡却让我感到无所归依。
“浮云”常用来比喻飘荡不定的生活状态,诗人用此表明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在唐代,诗人们常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骆宾王(约公元640年—约公元684年),字观光,号少游,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不仅在诗歌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文才闻名,曾被誉为“青莲居士”。其诗往往表达个人的志向与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渡瓜步江》创作时,诗人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阶段,对人生的旅途、归属感以及对乡土的思念有着深刻的感受。唐代的社会背景也使得诗人常常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
《渡瓜步江》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渡江的情景,伴随着江面上急促的风声和明月的映照,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冷的氛围。诗的开头通过“捧檄辞幽径”与“鸣榔下贵洲”,引出一种文人特有的氛围,仿佛在表达一种对往事的追忆与思考。
接下来的“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则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波涛与奔腾的气势,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与动感。而“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则转向了一种宁静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思索。
最后一句“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以及在他乡的无奈与孤独。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骆宾王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邃思考。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在他乡的孤独感。诗人渴望一种不被拘束的生活,然而又无奈于现实的局限,深刻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与理想。
诗中提到的“惊涛”最像什么?
A. 潮起潮落
B. 跃起的马
C. 云彩
D. 星星
“月迥寒沙净”中的“月”主要象征什么?
A. 热情
B. 宁静与思考
C. 迷茫
D. 归属感
诗人对“浮云”的态度是?
A. 向往
B. 追求
C. 拒绝
D. 无所谓
骆宾王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环境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作品往往更为豪放,而骆宾王则更显细腻与沉思。
骆宾王 vs. 杜甫:杜甫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而骆宾王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