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7:33
挑灯杖
骆宾王 〔唐代〕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
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的天赋并不是因为贪图热闹而得到的,我的心情虽然焦虑,却并不惧怕熬夜。最终我明白了,如果不自我滋润,那么又在哪里需要用脂膏来装饰呢?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修养与外在装饰的反思,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内在修养的思想。
骆宾王(约公元640年-约公元68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观光,号少连。骆宾王以其骈文和诗歌闻名,尤其以《咏鹅》一诗而为人知。其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不满,风格清新洒脱。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文人对于自身的修养和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内在品质的重视,对外在虚饰的轻视,反映了作者对自身修养的追求。
《挑灯杖》展现了骆宾王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首句“禀质非贪热”传达出一种对自身才能的认知,强调了内在素质的重要性,而不是外在的追求热闹。接下来的“焦心岂惮熬”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挑战的勇敢面对,虽然心中有焦虑,却并不惧怕熬夜的辛劳,这种坚韧的精神令人敬佩。
诗的后两句“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暗示如果内心不充实,外在的装饰也无济于事。这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中许多追求表面光鲜的人,骆宾王通过这首诗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充实与修养。整首诗气韵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贪热”与“焦心”的对比,强调内心的坚韧与外在虚荣的对立。同时,反问句“何处用脂膏”更是加强了诗人的自省,令读者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反对追求外在华丽的表象,倡导真诚与真实的自我。
诗中“焦心岂惮熬”的意思是?
A. 心中焦虑,不怕熬夜
B. 心中平静,不怕熬夜
C. 心中焦虑,害怕熬夜
“何处用脂膏”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外在装饰的重视
B. 对内在修养的重视
C. 对世俗的追求
骆宾王的《挑灯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骆宾王更注重内在的修养,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及人生的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