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1:58
从来好与天争力,困竭方惭已力微。
见事晚于蘧伯玉,今知五十九年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与天争斗的执着,尽管在努力之后感到力不从心,才意识到自己的微薄力量。作者感叹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不如古人蘧伯玉(顾伯玉),如今才明白自己五十九年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编纂《资治通鉴》闻名,政治上主张保守,因此多次与当时的改革派发生冲突。他的诗风清新质朴,重视现实与道德。
《六十寄景仁》创作于司马光年迈之际,诗中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此时,他已历经风雨,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局限,诗歌表达了他对自我能力的反思与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六十寄景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好与天争力”体现了司马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他愿意与命运抗争,追求理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困竭方惭已力微”道出了他在遭遇挫折时的无奈与自省。
“见事晚于蘧伯玉”则是对古代智者的自我对比,表达了对自身见识不足的遗憾。蘧伯玉的聪明才智让他感到自愧不如,而“今知五十九年非”则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反思,说明他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中,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整首诗在感慨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富含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种自省与反思中,诗人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个人的渺小,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与对智慧的敬佩。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警示人们珍惜时光,提升自我修养。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智慧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蘧伯玉”是哪个历史人物?
诗人对自己的感受是?
“从来好与天争力”中的“天”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