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7:0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7:04:29
马病
羸病何其久,仁心到栈频。
须怜苜蓿歉,当认主人贫。
客舍同萧索,山程共苦辛。
未能逢伯乐,且可自相亲。
这匹马的病痛何其漫长,照顾它的人常常来到马厩。
应当怜悯那些缺乏饲料的苜蓿,也要理解主人生活的困窘。
客舍中同样显得冷清,山路上也共同经历着艰辛。
虽然未能遇到伯乐,但至少也能互相体贴和关心。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是古代史学巨著,影响深远。司马光在政治上主张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注重民生。
《马病》创作于司马光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悟。诗中通过对马匹病痛的描写,隐喻了社会中弱者的困境,表现了作者仁爱之心。
《马病》以马为主角,透过对马的生病和主人困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同情与思考。诗的开头“羸病何其久”,直接指出马的病痛已经持续很久,字句间流露出对马的关心与无奈。接着提到“仁心到栈频”,表现出照顾马的人的善心频繁,但这种心意难以改变马的困境,反映出对弱者无能为力的感慨。
而“须怜苜蓿歉,当认主人贫”,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主人生活的困苦。苜蓿的歉收不仅是对马的影响,也是对主人经济困境的隐喻。整首诗在描述马的病痛、苜蓿的歉收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社会的无奈与冷漠。
最后“未能逢伯乐,且可自相亲”,将诗意推向深刻的思考。即使马未能遇到识马之人,也应珍惜身边的关爱与理解,这种情感的互助和支持在艰难的环境中尤为宝贵。这种自我安慰和相互扶持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人间的温情与希望。
诗歌通过马的病与主人的困境,展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与理解,强调了在困境中互相关爱的价值。
诗中提到的“伯乐”是谁?
诗中“须怜苜蓿歉”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