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6:05
黄缵的《斐亭听涛》原文如下:
独坐幽亭百感生,
天风吹下海涛声。
凄情似鼓湘灵瑟,
激烈疑弹赵女筝。
潮信好逢秋八月,
客心无奈夜三更。
此君还助潇潇响,
潘鬓愁添白几茎。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亭子里,百感交集,
阵阵天风吹来,带来海涛的声音。
那凄婉的情感好似鼓声,仿佛湘灵的瑟音,
激荡的情绪似乎在弹奏赵女的筝。
潮水恰好在秋天的八月涌起,
我这个客人无奈在夜深三更时分。
这位朋友还助长了潇潇的回声,
潘江的白发愁苦又添了几根。
黄缵,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留有一定数量的诗作。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斐亭听涛》写于秋天,诗人在一个幽静的亭子中,思绪万千,感受到自然的声音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
《斐亭听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描写的诗作。诗人通过独自坐在幽静的亭子中,借助海涛的声音,引发内心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描绘的“天风吹下海涛声”,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凄情如鼓声,激烈似筝音,这些乐器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
诗中提到的“潮信好逢秋八月”,正是秋天的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客心无奈夜三更”,则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进一步放大,夜深人静时,内心的孤独感愈发显著。
最后两句“此君还助潇潇响,潘鬓愁添白几茎”,则是对友人和自身情感的双重映射。潇潇的声音如同自然的呼唤,提醒着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而头发的白色则象征着岁月的痕迹。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探讨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诗人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是?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静夜思》与《斐亭听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