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0:3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0:36:32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一位高僧赠送给我七言诗,顿时让我心中的尘埃都消散了,眉头也舒展开来。
那诗句如同谷中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清澈如潭底圆月的光辉。
应当欣赏法界的千叶莲花,怎能轻易摘取人间的一支桂花?
我在秦吴漂泊了十多年,至今仍然遗憾没有早些认识这位大师。
罗隐(835年-901年),字梦符,号青丘,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五言绝句和七言诗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诗是罗隐在接收到高僧赠诗后所作,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感激与向往,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诗中蕴含了佛教的哲理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和禅月大师见赠》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与感激之情的诗作。诗开头提到“高僧惠我七言诗”,通过这句引入,立刻就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这位高僧的智慧与诗句的力量上。接着,“顿豁尘心展白眉”展示了经过高僧的启发,诗人内心的烦恼瞬间消散,显示出一种心灵的解脱和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则通过鲜明的比喻,描绘了诗句的美丽与清澈。这里用到了自然意象,突出了诗的高雅与纯净,表达了诗人对诗句的由衷赞美。
而“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对世俗与超越的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珍贵的应当是法界的莲花,而不是轻易摘取的一支桂花,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两句“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则转向个人经历,表达了对自己漂泊生涯的遗憾,感叹未能及时遇见这位智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罗隐对高僧的敬仰、对智慧的渴望及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整首诗围绕对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对高僧的感激,以及对人生漂泊的感慨。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展现了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诗中提到的高僧给了作者什么?
诗人感叹自己漂泊了多久?
诗中提到的“法界莲千叶”主要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