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5:2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5:24:15
我未识退斋,虚生七十载。
一旦过诸途,未语心先拜。
堂堂眉睫间,礼乐见三代。
正涂日以荒,良心日以坏。
天不产斯人,吾道将畴赖。
我还未曾认识退斋先生,空过了七十年的人生。
一旦经过他的身边,未必说话,心里早已心存敬仰。
在他那高昂的眉目之间,礼乐的精神仿佛回溯到三代时期。
如今人们在光阴中迷失,良心也在日渐败坏。
如果天上再不出现这样的人,我的道理还指望谁来承载呢?
作者介绍:林若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的时期,诗人对退斋先生的敬仰不仅是对个人的敬重,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理想人物的渴望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送退斋先生归武夷》一诗,表达了诗人对退斋先生的深切敬仰与对社会现状的深深忧虑。开篇的“我未识退斋,虚生七十载”直白地传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经过漫长的岁月,却未能见到如此值得尊崇的人物,令人感到无奈与遗憾。接下来的“未语心先拜”,则表现了诗人对退斋先生的崇高敬意,甚至在未曾交流之前,心中便已生出无限的敬仰之情。
诗中提到的“堂堂眉睫间,礼乐见三代”,以礼乐文化的光辉来衬托退斋先生的人格魅力,显示了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理想和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比,指出当今社会的“荒”,即道德和良心的缺失,进而引发对未来的忧虑:“天不产斯人,吾道将畴赖”,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和对失去的担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道德复兴的渴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退斋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词测试:
诗人对退斋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未识退斋,虚生七十载”中“虚生”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良心日以坏”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