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4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48:34
原文展示:
灵山法会何曾散。此地神光满。丁公潭下百雷霆。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高桥飞观连云起。槛外惊湍水。大矶才过小矶来。应有天孙灵驭月中回。
白话文翻译:
灵山的法会从未散去,这里神光灿烂。丁公潭下雷声轰鸣,仿佛银河倾泻而下。高桥如飞,观景台云雾缭绕。栏杆外,惊涛拍打着水面。大矶刚刚过去,小矶又随之而来。天上的天孙,应该在月中归来。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灵山法会何曾散》通过描写灵山法会的场景,展现了神圣的氛围和自然的壮丽。诗的开头“灵山法会何曾散”,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灵山的法会并未结束,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在“此地神光满”一句中,诗人通过“神光”二字,展现了灵山的神秘与神圣。同时,丁公潭下的“百雷霆”,则通过强烈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自然界也在为这次法会助兴。
接下来的“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银河与雷霆的结合,描绘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场景,富有诗意与幻想。高桥飞观与槛外惊湍水的对比,既表现了高处的壮观,又暗示了水面的波澜起伏,映射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一句“应有天孙灵驭月中回”,则为整首诗增添了神秘感,暗示着神仙的归来与人间的交融,形成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宗教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信仰的深刻理解。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诗人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更传达出一种对灵性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灵山法会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宗教信仰的崇敬,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选择题:灵山法会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的力量
B. 宗教信仰的崇敬
C. 对生活的感悟
D. 对亲情的思念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丁公潭下百雷霆”是用来表现__。
判断题:整首诗通过描写灵山法会来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消极。(对/错)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