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0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08:35
原文展示:
赠垂光同年 徐夤 〔唐代〕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白话文翻译:
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如今终于看到了你穿上崭新的官袍。 要知道,那些在红杏园中的才子,最终都会成为皇宫中的臣子。 你的家族传统是书法,而你的世业则是如同陶匠般塑造国家。 将来在黄阁朝见皇帝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同僚。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诗风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夤赠给同年的诗,表达了对同年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官职的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和提醒。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同年获得官职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同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如“丹桂”比喻科举考试,“红杏园”比喻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銮殿”比喻朝廷,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文化内涵。同时,诗人通过对同年的家族传统和世业的赞美,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和提醒,希望他不要忘记一同奋斗的同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同年的祝贺和期望,希望他不要忘记一同奋斗的同僚,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丹桂”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诗中的“红杏园”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诗中的“金銮殿”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