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9:55
送春曲三首
(唐)刘禹锡
春向晚,春晚思悠哉。
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
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
春已暮,冉冉如人老,
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
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
春景去,此去何时回。
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
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
春天已经接近傍晚,春天晚来的思绪愈发悠长。风云已然改变,花叶也在相互催促着凋零。空旷的天空里,春天的气息渐渐消逝,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回到天边。春天已经结束,渐渐就像人渐渐变老,映衬着的叶子和残花,连天都是青草的颜色。可怜的桃树与李树,从今往后也许要与桑树和枣树为伍。春色已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游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怨恨,落日正映照在高台上。繁花已尽,孤寂的流莺也不再归来。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字梦得,号横塘,晚号醉吟先生。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的作品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送春曲三首》创作于春季即将结束之际,诗人借春天的逝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惋惜,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刘禹锡的《送春曲三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诗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有对春天逝去的哀叹,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开头两句“春向晚,春晚思悠哉”便点明了春天即将结束,诗人的思绪也随之变得沉重。接下来的景象描写,通过“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残酷,花叶相继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进一步反思人生的短暂,“冉冉如人老”,将春天的消逝与人的衰老相联系,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诗中的“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不仅描绘了桃李的凋谢,也隐含了人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幽怨、无奈的情感,兼具自然美和人生哲思,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春向晚”,表示什么?
a) 春天已经开始
b) 春天即将结束
c) 春天的景色最美
“映叶见残花”中“映叶”指的是什么?
a) 叶子的颜色
b) 叶子的形状
c) 叶子与残花的映衬
诗人用“游人千万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春光逝去的怨恨
c) 对游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