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0:5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0:56:27
虫声已尽菊花乾,共立松阴向晚寒。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虫儿的声音已经停止,菊花在秋风中显得干枯。我们一同在松树的阴影下,面对晚上的寒气。对着酒杯看着山景,大家都为即将逝去的美景而感到惋惜,却不知夕阳西下后,月亮已经在栏杆下悄然升起。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刘补阙西亭晚宴》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士人聚会常常伴以杯酒歌唱,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亲近。
这首诗以清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开头两句“虫声已尽菊花乾”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虫声的消失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菊花的干枯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萧瑟,展现出一种岁月的无情。
接下来的“共立松阴向晚寒”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松树阴下聚会的情景,松树的阴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凉爽与安慰,但也暗示着晚上的寒意,表现了时节的变迁与寒冷的逼近。对酒而歌,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惆怅。最后两句“不知斜月下栏干”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聚会的愉悦与美景总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月亮的升起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虫声的消失象征着什么?
“共立松阴”的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斜月”升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