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3:28
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
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
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
这地方适合避难,乱世之后,家户增多。
乡里的人美德高尚,却嫌弃外乡的客人,
丰收的年头,乐于施舍给和尚。
在星光下耕作,灯光照耀着如雪般的纺织物。
不如先制定一个求田的计划,元龙的才能岂是我能比拟的。
高启(1487年-1532年),明代诗人,字季和,号震川,浙江人。他以诗歌、散文和词赋闻名,尤其在诗歌上成就显著。高启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较为清新自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郊墅杂赋》是高启在明代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象,表现了人们在动乱后如何重建家园,追求安宁与富足的心理状态。
《郊墅杂赋 其二》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适合避难的乡村景象。诗的开头两句便以“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引入,展现了这个乡村在乱世后的繁荣景象。乱世之后,许多人选择在此定居,暗示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则反映了乡土人情的复杂性。虽然这里的人们有高尚的美德,但对外来客人却有所排斥,表现了人们在经历动荡后对外界的不信任。这一幅图景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乡村夜晚图景,星光与灯光交织,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的最后一句“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则流露出一种自谦的情怀,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显示出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美好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乱后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思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此乡堪避地”主要指什么地方?
A. 繁华城市
B. 适合避难的乡村
C. 充满乱世的地方
D. 无人居住的荒地
诗中“年丰爱施僧”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情风尚?
A. 吝啬
B. 施舍
C. 排斥
D. 竞争
“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中的“元龙”指代什么?
A. 诗人自己
B. 传奇人物
C. 田园诗
D. 无法实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