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时间: 2025-08-09 12:06:50

诗句

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12:06:50

原文展示:

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白话文翻译:

楚国因为谗言而驱逐了屈原,他终身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君王的门庭。我希望能通过粽子询问古老的习俗,以此来警示后来的君王不要被巧言所迷惑。

注释:

  • :驱逐。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 君门:指君主的门庭,象征朝廷。
  • 角黍:指用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 遗俗:古老的习俗。
  • 前王:指古代的君主。
  • 惑巧言:被巧妙的言辞所迷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散文和诗词。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惋惜,以及对古代君主因谗言而失去贤臣的警醒。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这一时刻,诗人以节日的习俗为引,寄托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代的警示。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屈原的遭遇为切入点,揭示了历史中权力与谗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屈原因直言不讳而被楚国所逐,反映了在权力中心,真理和忠诚常常被谗言所淹没。这种情况在如今社会中仍然存在,诗人以屈原的故事为警示,提醒后人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的言辞。诗中“愿因角黍询遗俗”一句,将端午节的习俗与历史教训相结合,增添了诗的文化深度和情感厚度。通过对屈原的追忆,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忠诚与智慧的追求,也展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国因谗逐屈原:指出屈原遭到流放的原因,谗言的力量。
  • 终身无复入君门:屈原因被逐出而再也无法返回朝廷,表现了他的无奈与悲哀。
  • 愿因角黍询遗俗:诗人希望通过端午的传统,了解古人的做法。
  • 可鉴前王惑巧言:告诫后来的君主要从屈原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不要被谗言迷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严谨,前后句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角黍象征传统文化,隐喻着警示作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屈原的遭遇,探讨了忠诚与谗言的主题,提醒后人对历史的反思与警惕,强调了真诚与智慧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原:象征忠诚与智慧。
  • 角黍:象征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 君门:象征权力与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屈原因为什么被逐出楚国? A. 直言不讳
    B. 诗写得不好
    C. 反对战争
    D. 迷恋权力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角黍”是端午节的__

  3. 判断题:屈原在诗中被描绘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对/错)

答案:

  1. A
  2. 粽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探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 《端午即事》:另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蕴含了对屈原的敬仰。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杜甫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忠臣的赞美与对谗言的警惕,杜甫在《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端午节文化探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戏赠嘉兴朱宰同年 长洲种牡丹 四皓庙二首 赠虚己 恭闻秉山人表谢急徵不赴荣侍因成拙句仰纪高 道服 诏知滁州军州事因题二首 寄金乡张赞善 新秋即事 送查校书从事彭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形影相携 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言字旁的字 规虑揣度 西字头的字 招贤纳士 包含脸的成语 桀誶 幾字旁的字 眉头不展 斤字旁的字 大隐朝市 屡试不爽 邻老 开路先锋 御驾亲征 爿字旁的字 包含隙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