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0:11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
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
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
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
望重朝中旧,疆分剑外天。
岁登无猛政,蛮服罢防边。
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
孤诚抱松直,汇进比茅连。
我亦相従逝,疏狂且自全。
乘坐着马车,回到旧日的西蜀,重新出镇去东川。
乡亲们知道他的恩德,准备了满满的壶浆相迎。
江山的旧日路途,旌旗在异国的权力下飘扬。
在朝中他曾受人尊重,疆域却分隔在剑外的天边。
这一年政务没有显著的作为,蛮族的服饰已无需防备。
离开故国虽然心情愉快,但对时局的忧虑却始终坚守。
我对他的诚意如松树般直立,情谊汇聚如茅草般连绵。
我也将随他而去,纵然疏狂,却也保持自我的完整。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之弟。苏辙一生致力于政治、文化,曾任职于多个地方,关注民生,倡导改革。他的诗风较为沉郁,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此诗写于苏辙送别友人苏公(即苏公佐)赴梓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政治局势的忧虑。诗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诗的开篇描绘了乘车出发的情景,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惆怅。苏辙提到乡亲们对苏公的爱戴,暗示了苏公的为政之道得民心,而“壶浆定满前”则体现出地方民众的热情与感激。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江山昔年路”引入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旄节异邦权”则揭示了外族的威胁,暗示着当时国家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也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岁登无猛政”的描绘,可以看出对时政的不满与无奈。
最后几句,诗人以个人情感为线索,表达了对未来的态度和对友人的支持。他愿意陪伴友人一起面对挑战,尽管个人处境疏狂,但内心却有坚定的信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使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诗人通过描写离别、乡亲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情谊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诗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到西蜀?
诗中提到的“蛮服”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服饰?
诗人对友人的态度是?
《送友人》与《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在主题上均涉及离别与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为洒脱,而苏辙则更为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