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6:47
送王正仲长官
梅尧臣 〔宋代〕
汴渠泝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鴈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弩,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媿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为王正仲长官送行时的复杂心情。汴渠水流缓急不一,船行时可以清楚感受到速度的变化。王正仲来时虽有粮食,但去时却因缺乏谷物而心生怨恨。粮食充足时可以安心计程,但没有粮食则无法安心在外住宿。随着霜降,万物凋零,水源的流量也在减少。河流浑浊不堪,水势变浅,孤舟在千里东归的路上,不知何时才能抵达清渎。寒风与细雨交织,远处的长滩上,野鸭和大雁在叫喊。即将投身于孤独的戍楼,四周只见险峻的桅杆。即便是强装安慰妻子,但仍然担心仆人和随从的不足。回到家时,稻谷已收获,橘子也开始成熟。虽然俯身耕作也无愧于陶渊明,但心中却惭愧于陆游。我此刻羡慕你出行的情景,目送你的身影而无法移开目光。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善于写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为王正仲长官送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行与生活的艰辛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对朋友的祝福。
梅尧臣的《送王正仲长官》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观察的送别诗。全诗描绘了送行途中面临的自然环境与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的开头以“汴渠泝复沿”引入,运用河流的流向和速度来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不易,既表现了水流的自然变化,也暗含了友人归途的不确定性。
诗中提及“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表现了对物质条件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旅途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霜降带来的寒冷与万物的枯萎,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一句,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期盼,诗人在此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挂念与不舍。而最后几句则透出一种对生活的哲思,尽管在田园耕作中并无惭愧,但却因羡慕友人的远行而感到一丝嫉妒,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不同选择的反思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情的送别情绪,构建出一种既绵长又动人的情感氛围,显示出梅尧臣诗歌中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远行的送别,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汴渠”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河流?
诗中提到“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送别》相比,梅尧臣的《送王正仲长官》更加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表达离别的情感和友谊的珍贵。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