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5:17
披榛得深径,漾楫过阴壑。
岩开双牖户,石立四壁落。
斓斑旁累丸,空洞中悬橐。
谁於昆仑腹,施此混沌鉴。
潜称蛟鼋宫,炊搆佛祖阁,
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
进入茂密的灌木丛中,找到了一条幽深的小径,乘船荡漾着经过阴暗的山谷。岩石开出双扇窗户,石壁高立,四周皆是陡峭的山石。斑斓的岩石旁边堆积着球状的石头,空洞的地方悬挂着一口大罐。谁在昆仑山的腹地,施展了这混沌的镜子?隐秘之处称得上是蛟龙和乌龟的宫殿,炊烟袅袅飘起,构建起佛祖的阁楼。世上没有人能够探寻这深邃的洞穴,造化之力终究是无边无际的。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岩巃寺》写于李弥逊游历山水之间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渺小和自然伟大的感悟。
《岩巃寺》通过描绘一处隐秘的山中寺庙,展示了自然的神秘与壮丽。诗人在开篇便引领读者走入一条幽深的小径,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被遗忘的世界。诗中描绘的岩石、窗户、石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无穷。
在诗的中段,李弥逊用“斓斑旁累丸”描绘出岩石上斑驳的色彩,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空洞中悬橐”的意象则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仿佛在暗示着某种隐藏的秘密。最后两句提到“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探求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渺小的感慨,展现了李弥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诗中“披榛得深径”意为:
A. 进入茂密的灌木丛中
B. 走出灌木丛
C. 找到大路
诗中提到的“昆仑”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片森林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兴奋
B. 迷惘与敬畏
C. 愤怒
比较李白《庐山谣》中对自然的描绘与李弥逊《岩巃寺》的意境,二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李白更多表现出的是人对自然的赞美,而李弥逊则强调人与自然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