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1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3:52
采桑子 其二
作者: 汪东 〔清代〕
一春寥落无佳思,恨雨愁风。
十二阑东。芳草如茵衬落红。
不梳云鬓惺忪语,拌尽娇慵。
睡起闻钟。却道花间日未中。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凋零与失落,诗人因春雨和愁风而感到无奈。窗外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心中却没有愉悦的情思。芳草如茵,衬托着掉落的花瓣,尽显春日的凋零。诗人慵懒地不想梳理发髻,迷迷糊糊地与人说话,尽显娇羞与疲惫。睡醒后听到钟声,却发现花间的阳光还未正中,似乎时间还未到来。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而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失落,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之间的矛盾。
《采桑子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寂寞。诗的前两句“寥落无佳思,恨雨愁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春天的失落感,尽管外界景色美丽,但诗人内心的郁闷使他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接着“芳草如茵衬落红”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美与花瓣的凋零,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诗人在后半部分提到“不梳云鬓惺忪语”,展现出一种慵懒的生活状态,仿佛对外界的美丽景色无心顾及。最后一句“却道花间日未中”则带有一丝叹息,似乎在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上真实而细腻,使人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景色的感叹与对内心孤独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内心失落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芳草如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春天的美好
B. 春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丰收
“不梳云鬓惺忪语”中的“惺忪”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清醒
B. 疲倦
C. 生气
D. 高兴
诗人在诗中对春雨的态度是:
A. 喜悦
B. 无奈与怨恨
C. 无所谓
D. 畏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