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0:1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0:15:11
原文展示: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白话文翻译:
我缓缓地行走在荒凉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忧愁。四周望去,没有一丝烟火,只见到树林和山丘。城墙和街道上长满了荆棘,小路已经无法辨认。广阔的沼泽地长满了芦苇和蒲草,夹杂着长长的水流。傍晚时分,凉风吹起,我的小船轻轻漂荡。树上的寒蝉鸣叫,鹳鸟和天鹅在天空中翱翔。我这个旅人心中充满了悲伤,泪水止不住地流。早晨进入谯郡的边界,顿时感到忧愁消散。鸡鸣声传遍四方,田野里满是庄稼。住宅区充满了人烟,男女老少在街道上熙熙攘攘。如果不是圣贤治理的国家,谁能享受这样的安宁?诗人赞美这片乐土,即使作为旅人,也愿意留在这里。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粲(约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名门,祖父王龚、父亲王畅都官至三公。王粲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1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次年春在返回邺城后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有《英雄记》《王侍中集》等。
创作背景: 《从军诗五首》是王粲在随曹操南征孙权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具体描绘了旅途中的荒凉景象和进入谯郡后的安宁景象,通过对比突出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五》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诗中,王粲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荒凉景象,如“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和“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这些诗句不仅传达了旅途的艰辛,也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破坏。然而,当诗人进入谯郡时,景象突然转变,“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里的安宁与之前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诗的结尾,“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理想国度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的留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王粲诗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荒凉景象和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国度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悠悠涉荒路”形容了什么? A. 旅途的艰辛 B. 旅途的愉快 C. 旅途的快速 D. 旅途的孤独
“四望无烟火”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人烟稠密 B. 人烟稀少 C. 城市繁华 D. 乡村宁静
诗中的“朝入谯郡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喜悦 C. 愤怒 D. 恐惧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乱的厌恶 B. 对和平的向往 C. 对旅途的喜爱 D. 对孤独的享受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