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3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36:05
送秦觏二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师法时难得,亲年富有余。
端为李君御,尽读邺侯书。
结友真莫逆,论才有不如。
折腰终不补,可但曳长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秦觏的送别之情。诗人认为,在这个时代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么珍贵。他的年纪虽大,但仍然富有余力,能够以李君为楷模,常常阅读邺侯的书籍。他与朋友的友谊是真正的深厚,尽管在能力上有所不如,但他宁愿保持自己的尊严,不愿屈身迎合他人,只愿悠然自得地过自己的生活。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士贞,号静斋,宋代诗人、文学家,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他在诗词上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描绘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与朋友秦觏即将分别之际,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诗中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追求理想与现实妥协之间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开头两句以“师法时难得”引出主题,强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么不易。接着,诗人以李白和王羲之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李君指代李白,象征着超凡脱俗的气质;邺侯的书则代表着文学的高峰。
诗中“结友真莫逆,论才有不如”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尽管自己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人,但对朋友的真诚和志趣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理念在当时的文人圈中颇具共鸣,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
最后的“折腰终不补,可但曳长裾”则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宣示,诗人宁愿保持自己的尊严,不愿屈就于世俗,表现了其洒脱的性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对友谊的珍视和个人理想的坚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细腻,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典故,前者通过对比诗人与李白、王羲之的关系,突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通过提到李君和邺侯,增加了文化底蕴。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珍视友谊与坚持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思与坚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陈师道的“李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折腰终不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师法时难得”中的“师法”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