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4:28
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闻师此妙廖,蘧庐复何情。
我曾经热爱泉水和山石,长时间向高官致敬告别。
在青山之下建造小屋,近在咫尺的是蓬莱与瀛洲。
至高无上的人无法相见,世俗的尘埃忽然缠绕着我。
风暴来袭,名声在蜗角间争夺。
偶然遇见大吕老翁,似乎是前世的缘分。
我们交谈时空广阔,俯仰之间万念皆轻。
天地不知何为老去,日月交替其精华。
人本有阴阳之性,生来就有长生之道。
在虚无之间指引,引我归向明亮的彼岸。
一针透过顶门,成就了道的本质。
我好似一位旅客,久想着脚踏实地行走。
听到师父的妙言,心中自然生出情感。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而闻名,尤其在抵抗蒙古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向灵阳子求教于道,表达了他对道理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动荡时代的心境,以及对长生与超脱的向往。
这首诗以文天祥与灵阳子的交流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道理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开篇即以“昔我爱泉石”引入,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抒发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至人”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在诗中,诗人通过“偶逢大吕翁”引出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诗的最后,文天祥表达了自己对师父的崇敬和对道理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动荡时代中的坚定信念与追求。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表达了诗人对泉水和山石的热爱,告别了世俗的高官显贵。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描绘了诗人在青山下建屋,近在咫尺的蓬莱和瀛洲,象征理想的归宿。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直到崇高的人无法相见,世俗的尘埃却缠绕着他,表明对世俗的无奈。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业风象征命运的无常,蜗角争浮名则反映了对名利的争斗。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偶然遇见大吕老翁,仿佛是前世的缘分,表明对道教思想的亲近。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二人交谈时空广阔,抬头俯视之间,万念皆轻,展现了心灵的自由。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天地间无老之说,日月交替则代表时间的无常。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人本有阴阳之性,生来就有长生之道,强调自然法则。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在虚无中指引,引导诗人归向明亮的彼岸。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一针透过顶门,象征道理的奥义,强调道的自然形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诗人比作逆旅,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闻师此妙廖,蘧庐复何情。
听到师父的妙言,心中自然生出情感,展现对道理的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追求,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以及对长生不老、归隐自然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师长的敬仰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清净、高远的精神境界。
文天祥在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世俗繁华
B. 隐逸自然
C. 名利双收
D. 仕途辉煌
“偶逢大吕翁”中“大吕翁”指的是?
A. 一位政治家
B. 一位道教大师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商人
诗中“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的意思是?
A. 生命的短暂
B. 时间的无常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生的无奈
《山中杂诗》 - 王维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丽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相似的主题与情感。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观,而文天祥则更多地结合了道教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