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9:43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这首诗描绘了秦朝时期的奢华与暴虐,诗人借阿房宫的修建来反映权力的滥用。秦朝征调全国的木材,修建起阿房宫,然而这座宫殿的奢华并非依靠一棵树木就能成就,而是耗尽了山谷的资源。最后,子羽用一把火将其焚毁,正值骊山三月的红色,火焰将一切都化为灰烬,难道这不仅仅是焚烧人的功劳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尤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见解深刻。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国家改革之际。通过阿房宫的奢华,诗人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奢侈生活的批判,反映了对历史的深思。
《读秦汉间事》是一首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的诗作。王安石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奢华与最终的毁灭,揭示了权力的腐败与人的贪婪。诗中“秦徵天下材”一句,直接点出了秦朝对资源的强制征用,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接着,诗人用“宫成非一木”来强调阿房宫的奢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情摧残。
子羽的火焰象征着一种惩罚,最终将这一切的奢华与腐败化为灰烬,展现了历史的循环与权力的无情。最后的“岂但焚人功”则引发了读者的深思,焚烧的不仅仅是宫殿,还有那些被权力践踏的人们的理想与希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警醒。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人性的警示。诗人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资源掠夺的深刻批判,提醒后人警惕历史的重演。
阿房宫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
“子羽一炬火”中的“子羽”指的是谁?
诗中“宫成非一木”意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