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6:5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6:51:07
送侄一斋游武林
作者:柴元彪 〔宋代〕
舸鹢退飞杭不鱼,沧海翻覆桑田墟。
长安草木成焦枯,黯黯落日栖平芜。
凄凉往事增欷歔,子长一部太史书。
寄在名山大泽区,之子安肯侣樵渔。
有琴一张酒一壶,胸中云梦八九潴。
齧雪奔电千里途,大鹏击水九万图。
十年骑鹤来上都,宫莺陌燕相喧呼。
回首一梦今何如,太行羊肠九折迂。
出门欲往如挛拘,顾予老矣仆马痡。
甘心首阳采薇夫,之子春风曳长裾。
西湖为我问讯学士苏,孤山为我起居处士逋。
二仙笑我犹故吾,杨柳黯淡梅花癯。
之子此行出有车,抱材珍重如璠玙。
青萍出匣蛟可屠,白发倚门望不孤。
不妨早赋归来乎,归来兮,老莱斑衣膝下相欢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寄情与关怀。诗的开头提到航船从杭州退去,海面波涛汹涌,曾经的桑田如今已成废墟。长安的草木也因干旱而枯黄,落日的余晖让一片平坦的芜地显得更加黯淡。诗人感慨过去的往事,不禁叹息,提到侄子所读的《太史公书》。他寄希望于名山大泽,希望侄子能与自然中的樵夫和渔夫为伴。诗中提到一张琴和一壶酒,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胸怀的宽广。
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曾经历的千里征途,提到大鹏一击水面飞翔的画面,表明了他对自由与壮志的追求。十年来的奋斗回到京城,却发现周围的鸟儿欢叫,心中感慨万分。回望过去的梦想,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愈发深刻。
他将出门的渴望与身心的羁绊相对比,感叹自己已老,步履艰难。诗人愿意甘心隐居在首阳山,采摘薇菜,享受春风的温暖。接着提到西湖的学士苏东坡与孤山处士,表现了对高洁隐士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希望侄子在旅途中珍重自己,早日归来,在老莱的身旁共享天伦之乐。
作者介绍
柴元彪(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富有情感与自然描写,诗风清新而典雅。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侄子的送别之际,表现了对侄子前程的祝福与自己人生的感慨。诗中融入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隐逸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送侄一斋游武林》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诗人在送别侄子时,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开篇以“舸鹢退飞杭不鱼”写出游子离去的情景,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继而转入对长安的描写,草木焦枯,景象凄凉,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失落。
诗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意象,如“大鹏击水”、“青萍出匣”等,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为全诗注入了豪放而奔放的情感。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隐逸生活的理想,提及了老莱子采薇和西湖的学士,表现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侄子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理想的追求。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传达了生命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学思想,使得这首诗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太史书”指的是哪部书?
诗中提到的“大鹏”象征什么?
“青萍出匣蛟可屠”中的“蛟”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柴元彪的《送侄一斋游武林》和王之涣的《登高》进行比较。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与自然的描绘,而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宋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