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1:4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1:45:27
月夜过雷塘道中
作者: 佛旸 〔清代〕
谁唱吴歌古渡头,一声清怨过迷楼。
凄凉满地芦花月,撩乱连天鸿雁秋。
寒树著霜犹是绮,废塘埋玉尚名钩。
道人不为繁华感,午夜行吟别有愁。
在古渡头上,谁在唱着吴歌,那清怨的歌声传到迷楼之上。
满地的芦花在月光下显得凄凉,天际的鸿雁在秋风中飞舞,显得更加撩乱。
寒冷的树上覆满了霜,依然显得如绮丽般,废弃的塘边埋藏着玉器,仍旧留有钩名。
道人对于繁华的世事并不感到动心,午夜时分的吟唱却另有一番忧愁。
作者介绍:佛旸,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特别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心境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并存。他在此背景下,通过个人的游历与感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月夜过雷塘道中》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人以月夜、渡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出一幅既美丽又凄凉的画面。开篇即以“谁唱吴歌古渡头”引入,叙述者在古老的渡口听见吴歌,歌声中透着淡淡的哀怨,立刻营造出一种怀古伤今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凄凉满地芦花月”,在月光的映衬下,芦花显得格外凄凉,和谐的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
“撩乱连天鸿雁秋”一句,鸿雁在秋天的飞翔,象征着离别与孤独,仿佛在呼应着诗人内心的愁苦。而后两句“寒树著霜犹是绮,废塘埋玉尚名钩”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意象的层次,寒树上覆霜,依然显得如绮丽般,暗示着即使在严寒与废弃之中,依旧可以看到过往的美好。最后,诗人以“道人不为繁华感”的自述,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与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感悟,午夜时分的吟唱,正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与反省。
整首诗在意象的描绘上极具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与思考,给人以深深的共鸣与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古渡头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繁华世事的淡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吴歌”代表了什么情感?
诗中“寒树著霜”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