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

时间: 2025-05-13 00:15:50

诗句

尽日陪游处,斜阳竹院清。

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0:15:50

原文展示:

尽日陪游处,斜阳竹院清。
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我在这里游玩,斜阳照耀着清幽的竹院。
在宁静中,我看到一些空漏的光影,似乎在说无生的道理。
在色界中传授法理,而在空门中却无需情感。
如果想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近,只需听那钟鼓声齐鸣。

注释:

  • 尽日:整天,整个日子。
  • 陪游处:陪伴游玩的地方。
  • 斜阳:夕阳,西下的太阳。
  • 竹院:竹子构成的院落,清幽之所。
  • 定中观有漏:在静定中,看到一些空漏的光影。
  • 言外证无生:言语之外,证悟到无生的道理。
  • 色界:色彩的世界,指世间事物。
  • 空门:佛教中的空的境界。
  • 欲知相去近:想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近。
  • 钟鼓两闻声:钟声和鼓声同时响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表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顾况游览鄱阳大云寺时,受到寺庙环境的启发,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以及在宁静环境中获得的心灵感悟。

诗歌鉴赏: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是一首描写游览与内心感悟的诗作。诗人在清幽的竹院中度过了一天,夕阳的光辉洒在院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定中观有漏”,体现了在静定状态下,心灵对外界的感知,似乎在传达一种超脱的哲理。佛教的无生观念在此得以体现,强调内心的宁静无需外在情感的牵绊。

诗中“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进一步深化了佛教思想,指出在物质的世界中传授的法理与超脱情感的空门之间的关系。这种哲思通过最后一句“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得以升华。钟鼓声的共鸣象征了心灵的契合与认知的接近,在宁静中寻求内心的真实。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佛教哲理的理解,构建了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日陪游处:整天在这里游玩,描绘了游玩的场景。
  2. 斜阳竹院清:夕阳照耀着竹院,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3. 定中观有漏:在静定中,观见光影的空漏,表达心灵的觉悟。
  4. 言外证无生:通过语言之外的体验,明了无生的道理。
  5. 色界聊传法:在世间色彩中传授法理,表达人生的哲思。
  6. 空门不用情:超越情感的空门,强调内心的宁静。
  7. 欲知相去近:想要明白心灵的距离有多近。
  8. 钟鼓两闻声:钟声和鼓声的共鸣,暗示心灵的契合。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夕阳与竹院的描写形成视觉上的对比,钟鼓声则象征内心的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强调超越世俗情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竹院:象征清幽与宁静的环境。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钟鼓声: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心灵的契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爱情
    • B. 佛教哲理
    • C. 田园生活
    • D. 自然风光
  2.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这句诗的意思是?

    • A. 想要知道心灵的距离
    • B. 想要听到钟鼓声
    • C. 表达对世俗的向往
    • D. 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顾况的《鄱阳大云寺一公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出对自然和内心的思考,但顾况更注重佛教哲理的体现,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山水之美和隐逸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顾况研究》

相关查询

满庭芳 赠淳化老乔先生 满庭芳(和明仲木犀花词) 满庭芳 至贵阳劳军,吊黑石关战场 满庭芳 满庭芳 黄县金玉庵 满庭芳 满庭芳 其一 六客堂 满庭芳·金贴鼓腰 满庭芳 赠于瓦罐先生 满庭芳·诗礼传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权时制宜 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元吉 虚美隐恶 如龙似虎 糹字旁的字 包含辞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仙灶 修筠 力字旁的字 一字旁的字 文轸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捐金抵璧 异想天开 克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包含予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