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8:4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8:48:19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作者:权德舆
养拙方去喧,深居绝人事。
返耕忘帝力,乐道疏代累。
翛然衡茅下,便有江海意。
宁知肉食尊,自觉儒衣贵。
烟霜当暮节,水石多幽致。
三径日闲安,千峰对深邃。
策藜出村渡,岸帻寻古寺。
月魄清夜琴,猿声警朝寐。
地偏芝桂长,境胜烟霞异。
独鸟带晴光,疏篁净寒翠。
窗前风叶下,枕上溪云至。
散发对农书,斋心看道记。
清言覈名理,开卷穷精义。
求誉观朵颐,危身陷芳饵。
纷吾守孤直,世业常恐坠。
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元和畅万物,动植咸使遂。
素履期不渝,永怀丘中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岁暮之际的内心感受。他隐居在郊外,远离喧嚣,过着宁静的生活,忘却了世俗的权势和烦恼。诗人享受着自然的美好,感受到江海的意趣,心中自有一种超然的淡泊。他看到周围的烟霜,感受到暮色的幽静,三条小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安宁,远处的千峰更加深邃。诗人骑着竹杖,出村渡河,寻找古寺,夜晚月光下的琴声与猿啼相伴,让他感到宁静与警醒。大地上种植的芝草和桂花,环境胜过烟霞,独自飞翔的小鸟在阳光中闪耀,竹林间的清寒显得格外纯净。窗前的风吹落了树叶,床上溪水的云雾飘来,诗人对着农书散发,心中对道理的领悟愈发深刻。清晰的言辞探讨名理,翻开书本深入探究精义。在追求名声的同时,诗人意识到身陷名利的诱惑是危险的,因此他坚持孤直的品格,深知世俗的事业常常使人陷入困境。诗人努力学习,铭记心中理想,愿与万物共生,永远怀抱对理想的追求。
权德舆(约759年-834年),字子文,号少山,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乡野。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特点,常流露出对世俗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隐居生活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体现出他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展现了权德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诗的开头“养拙方去喧”便直接传达了他对喧嚣的逃避,隐居的决心。整首诗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乡村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通过“返耕忘帝力,乐道疏代累”,他表达了对世俗权力和烦恼的超然态度,反映出一种对自然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了“烟霜当暮节”,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岁末的感伤与思考。诗中“月魄清夜琴,猿声警朝寐”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警醒,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将视线转向内心,表达出对名利的警惕与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独具匠心,既有自然的景色,也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通过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权德舆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诗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深厚的哲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和对理想的坚持。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逃避喧嚣
C. 寻找财富
D. 追求权力
“月魄清夜琴,猿声警朝寐”中的“月魄”意指什么?
A. 月亮的光辉
B. 太阳的影子
C. 星星的光芒
D. 云彩的反射
诗中提到的“三径”象征着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宁静的环境
C. 名利的追求
D. 政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