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0:44
买炭
作者:苏辙 〔宋代〕
苦寒搜病骨,丝纩莫能御。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余,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後,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在严寒中,身体虚弱得病了,衣服也无法抵御寒冷。
砍柴点燃枯竹,浓烟弥漫在空中。
西山上的古松和栎树,树木粗壮,吸引着斧头。
树根和枯木沉积在溪谷中,龙和熊似乎都在隐伏。
挑选木材不留余地,陶罐也被火焰吞没。
火焰逐渐变得旺盛,甚至连牙齿都仿佛愤怒地闪烁。
老翁裹着破毡,白天出来却没有鞋子。
一百文钱装不满篮子,坐下来时希望能有所收获。
供暖的炉子年年增加贡品,温度和形状始终如一。
街坊邻里不敢出售,根和节暂时交给你。
经过太平盛世的百年后,土地的肥沃已难以维持。
知道要夸耀,却不知道节俭,低头想向谁诉说。
所有的物资如今都已经耗尽,岂能仅为一炭而苦?
我或许活不及此,已为子孙的未来感到忧虑。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参与文学创作,风格多样,擅长诗、文、词,且在政治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晚年,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社会经济逐渐衰退,民生困苦。诗中通过买炭的细节反映了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后代的担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忧虑。
苏辙的《买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严寒冬季中人们为生存而努力的景象。开篇便以“苦寒搜病骨”点出主体的寒冷与无奈,描述了因寒冷而不得不寻找炭火来取暖的生活状态。全诗中,诗人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古松”、“枯竹”等,既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也隐喻了人们的困境。
诗中所用的“百钱不满篮”道出了生活的窘迫,表现出对物质匮乏的无奈感。接下来的“升平百年後,地力已难富”则深化了对社会经济的思考,隐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繁荣并非永恒,土地的富饶也难以维持。最后,诗人以“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收尾,表现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后代的关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通过描绘严寒中的生活困境,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衰退与人们对未来的忧虑。诗人用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努力求生的精神,以及对后代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物质匮乏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买炭》的作者是?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百钱不满篮”,意思是?
A) 钱财充裕
B) 生活困苦
C) 购物快乐
D) 财富丰厚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乐观
B) 忽视
C) 担忧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